8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周学文、应急管理部副部长、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勇向社会介绍今年防汛救灾工作情况。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新闻发布会上。来源:中国网
于勇介绍,进入汛期以来,中国天气气候形势复杂,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南方地区经历了20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北方雨季较晚,降水普遍偏多。
预计今年华北雨季结束较晚,秋季台风活跃,华西秋雨开始较早,雨量较多,江南、华南等地高温天气较多。气象部门将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建议各地密切关注台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等最新天气预报,按照国家防总的部署和要求,继续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勇介绍了情况。来源:中国网
汛期天气气候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长江中下游多雨期长,雨量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梅花来得早,出得晚。雨季比常年多23天,雨季平均降雨量753.9毫米,比常年多168%,明显超过1998年和2016年,为1961年以来最高。
一些市县的降雨量非常极端。四川芦山、广西阳朔、浙江平湖、安徽金寨等32个县(市)日降雨量突破当地历史极值。进入汛期以来,全国气象观测站累计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达到2187毫米;最大日降雨量538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168毫米。
北方的雨季来晚了。7月28日,华北开始进入雨季,比常年偏晚10天。但进入“七降八升”以来,北方地区已有75个县(市)日降雨量达到极端气候事件监测标准,其中8个县(市)超过当地历史记录。
强对流天气频繁。6月以来,我国共出现28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北方地区13次,华北、黄淮、东北等地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
台风活动总体较弱。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生成6个台风,其中3个登陆我国,均较常年同期偏少,强度较常年偏弱。今年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无台风生成,为1949年以来首次。
新华社记者提问。来源:中国网
对未来天气和气候趋势的预测是什么?
未来一周(14日至20日),主要降雨区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东北及华南大部、四川盆地、云南等地,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五至一成。8月下旬,主要降雨区仍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东北、华南、四川盆地及云南,江淮、江南仍维持高温少雨。预计9月份,华北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降雨可能较常年同期偏多二至五成,华西秋雨可能略多。
未来一周(14日至20日),南海或西北太平洋可能有台风生成。8月下旬,南海或西北太平洋有2-3个台风。
未来一周(14日至20日),江淮、江南、华南东北部天气以高温少雨为主。
关于近期四川和京津冀的强降雨
8月10日至12日,四川盆地中西部有一次暴雨或大暴雨。江油、绵阳、德阳、成都、雅安降雨量达300至380毫米,局地达400至480毫米,最大降雨量在德阳什邡市,点雨量542毫米,极端极端。在这个过程中,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降雨量超过了历史极值。
8月12日以来,北京中部、天津静海、保定、河北沧州普遍出现大到暴雨。截至13日8时,降雨量在100至190毫米左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河北雄安新区,暴雨到大暴雨,局部达242毫米。北京平均降雨量69.4毫米,城区92.8毫米,最大降雨量156毫米,此次降雨过程持续时间和降雨强度均不及2012年“7.21”、2016年“7.20”、2018年“7.16”。
在新闻发布会上。来源:中国网
应该防范哪些气象灾害?
北方地区需防范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北方降雨具有局地性和强对流的特点。
西南、西北地区东部要注意加强地质灾害的防范。
华南及东南沿海做好台风防御工作,同时注意台风北上的影响。
江南、江淮、华南继续做好高温防御。
气象部门如何做好防汛救灾服务?
加强咨询和判断。每个过程都是事先判断好的。比如中央气象台在四川就为这次过程组织了4次加密会商。
及时预警。当通过卫星和雷达观测到灾害性天气迹象时,会及时发出预警;天气变化时,升级发布预警并广泛宣传。
加强部门联动。在国家防总的组织下,加强与水利、自然资源部门的相关合作,形成合力。
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