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多日的“哈尔滨疑似传染源韩事件”终于水落石出。
据黑龙江日报客户端报道,韩为女学生,并非此前网上发帖的男性;至于各种描述韩曹关系的“大瓜”,官方消息称“有可能对楼上楼下邻居造成污染的共同空间,有造成韩曹间接交叉感染的条件”。
这种权威消息无疑是必要的,但从时间和效率上来说,是不尽如人意的。在“时间”层面上,相比之前网上盛传的各种谣言,官方消息明显慢了半拍,权威信息发布的反射弧太长;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这一纸通知并没有消除之前的所有猜测。相反,网络上出现了新一轮的调侃和热议。
更吊诡的是,在昨天官方权威信息发布之前,该公司公众号就在网上提前“发布”了当天的消息。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企业以官方的口吻从媒体号上发布消息,既尴尬又混乱。公司从媒体号哪里得到的消息?为什么官方权威媒体比企业自媒体晚很多小时?如果官方权威渠道早几个小时发布,收获的社会效果会不会更好?
目前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总体形势正在逐步好转,但个别地区防控风险和压力仍在。这种风险和压力不仅来自疫情本身,更来自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特别是在其他领域都在逐渐好转的时候,短时间内会突然增加一批病例,关注和质疑自然会激增。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权威新闻“掉链子”,谣言和各种恶意中伤必将横行。它关系到公共利益和公共健康。要通过权威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事实和细节,主动发布权威信息。
针对重大社会民生问题,必须通过权威渠道及时、透明、高效地发布官方权威信息。官方权威信息之所以具有最终效力,是因为权威信息的发布主体和载体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发布的内容也必须是经过验证的真实内容。此外,程序必须符合规定的程序。谁来放,谁能启动,什么时候放,都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如果“小道消息”比权威信息快,就违反了权威信息发布程序,必然损害真正权威信息的“权威性”,进而存在损害公信力的隐患。
“对涉及地方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要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明确说明事实、政策措施、处置结果,认真回应关切。”在喧嚣的时代,越是社会关注的问题,越是要抓紧调查核实,尽快权威回应。事关疫情,科学的防护治疗和权威的信息发布缺一不可。说得早,说得实,说得透,民心才会踏实,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更有利于稳定人心,早日战胜疫情。
相关链接:
人民网点评:武汉“归队”了,我们一起“拼命跑”吧。
人民网评论:如何看待黑龙江防疫“两极分化”?
“万众一心,加油武汉”系列网上评论
“科学防疫有序复产”系列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