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或者应急指挥机构应当在第一时间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最迟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然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最迟在24小时内召开新闻发布会,根据事件处理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重大和一般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并根据处置进展动态发布信息。日前,《安徽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正式印发实施。
突发事件的整体应急预案其实是一套可操作的要求和标准,及时发声只是其中之一。这篇文章特别受社会关注,既是社会对知情权重视的直接体现,也从侧面证明了官方的“说话”工作确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特别重视,甚至“敏感”,其实代表了社会的新期待。
就全国而言,“五小时内发言”的标准其实并不算突破。早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实施细则》首次明确,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舆情要快速回应,最迟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24小时内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发声。此后,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类似的要求。当然,这个安徽细则中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那就是“最迟5小时内”对应的是“发布权威信息”,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信息简要” 应该在第一时间发布。这可以理解为,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官方至少要在第一时间“认领”,也就是说有人“负责”。
官方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及时发声和应对的重要性无需过多阐述。李克强总理曾说,“如果政府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立即全面地发布信息,就能最大程度地打消人们的疑虑,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另一方面,如果相关责任人不出面,甚至找不相干的部门负责人‘答非所问’,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直至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其实有很多实际的教训,尤其是在信息传播秒的互联网时代。政府要有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赛跑的意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知情权需求。
当然,对于政府的声音来说,时效性只是最浅层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达到质量。客观地说,近年来,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的“沉浸”下,官方的回应速度整体上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都可以算是及时的回应,明显有套路和开玩笑的嫌疑。
之前有媒体报道,“被调查”被指成为官方对舆论监督的普遍回应;再比如,习惯性的造谣在先,而不是面对舆论的关注和要求;习惯性地给出结论,而不是信息和真相。类似官方语音,速度有保证,但效果不敢恭维。甚至近几年还出现了一些官方对“被打脸”的回应,甚至回应本身就引发了二次舆论。显然,这样的“声音”不仅缺乏诚意,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澄清真相、消除疑虑的作用。
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倒逼官方发声提高效率,但更重要的是发声模式和逻辑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官方的回应要有自己的计划和严肃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官方的声音要完全按照“稿子”来,按照剧本来。首先,要建立互动的姿态,而不是单向度的发声,随时有效回应新的舆论质疑和诉求;其次,不要“自说自话”,只挑自己想说的,而不是公众想知道的。无论这种反应多么及时,都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官方的回应要及时,还要“翔实”,要有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社会知情权的需求,显示官方声音的权威性。关键是要遵循发言时间的底线,“官方发布”要真正形成与舆论及时互动的意识,而不是仅仅扮演“传声筒”的角色。
朱昌俊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9月11日
02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