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双黄连口服液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在网上迅速传播。尽管双黄连口服液未被列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第四版试行药品目录,但各大电商平台的双黄连药品仍瞬间售罄,当地多家药店门前排起了长队。网上也有双黄连抢购各种真假的段子。据说去年中秋节连双黄莲蓉月饼都卖出去了。
没想到,双黄连的“好运”来得快去得也快。消息传开的同时,质疑之声四起。后来在跟踪核实下,信息发布方之一的上海药物所表示,目前对此没有详细研究,“因为我们只是在武汉病毒所做了初步核实”。也说明了抑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至此,整个事件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场“闹剧”。
目前疫情仍处于高峰期,隔离仍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因为一个不准确的消息,人们出去聚集排队买药,且不说浪费了多少本来就供不应求的口罩,潜在的感染风险又增加了多少?
回过头来看,信息发布不规范是造成这场“闹剧”的主因。科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即使医学研究机构有立功立业、救民于水火的初衷,也应严格遵循医学科学的程序步骤,按照规范的程序完成试验确认后再发布结果。一种药物是否真的有效对抗病毒,需要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只需要进行4次临床试验。目前,根据上海医学研究所的说法,双黄连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有效性处于开始临床试验的阶段。没有履行完整程序就贸然发布信息,客观上是对民众的“忽悠”。
疫情下,处于隔离状态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焦虑,对“特效药”等信息高度敏感,抱着“信以为真”的心态参与抢购。大众媒体的盲目“背书”迎合了这种焦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媒不能要求公众自己澄清“打压”或“治愈”的含义。它的优势甚至责任在于对原始信息的筛选和核实,这也是它的权威性。面对疫情的蔓延和民众的普遍焦虑,这一信息的发布没有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没有寻找两个以上的消息来源,没有采访权威专家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和说明。几乎是以“复读”的形式公之于众,不专业,辜负了人们对大众媒体的信任。教训是深刻的。
规范信息发布不仅是对媒体的要求,也是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近日,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红十字会成为舆论焦点。查询的原因之一不就是一组数字错误造成的吗?正是由于信息发布的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让人们对防疫物资的发放是否公平合理产生了怀疑,进而将红会再次推上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众多争论的对象。可见,标准化信息的发布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将引发滚雪球式的舆论风暴,严重损害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公信力,阻碍疫情防控大局。
病毒的传播需要遏制,病毒信息也需要防范。越是特殊,越需要公共媒体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发布权威、有针对性的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面对群众的焦虑,需要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群众正确理性对待疫情,进行科学防护。
疫情终将过去,我们越坚守阵地,就越能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这一天就会越早到来。(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