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8日24时,全国各级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共接收社会捐赠约292.9亿元,捐赠物资约5.22亿件。截至3月8日,已有53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因公殉职,其中党员占92.5%...最近几天,在国务院新闻办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很多权威信息。此外,湖北、北京、广东、上海、安徽、重庆等地基本实现了新闻发布会“白班”。从国家层面到各地各部门,信息发布依法公开透明及时准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交上了一份“硬核”答卷。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信息发布本质上是增加信息透明度,积极及时引导舆论,让公众随时随地了解疫情发展和防控情况,有效稳定人心,鼓舞信心。仔细梳理这些发布会,会发现邀请的嘉宾不仅有部委一把手、医疗专家,还有记者、外卖骑手。同时,新闻发布还涵盖了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疫情数据和联防联控效果,春运抢运,一线医务人员,社区防控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内容,农业农村和各行业企业对复工生产的政策支持,医务人员待遇, 科技创新支撑、精准防控、精神健康、患者康复等。,满足了公众对信息的迫切需求,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信息缺乏的时候,如果供给不足,谣言往往盛行;如果权威信息传播速度比谣言快,就占据主动。2016年发布实施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明确,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发布。负责处置的地方和部门是信息发布的第一责任人,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根据处置进展动态发布信息。
信息发布的过程就是政府公信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信息发布是否及时、全面、准确、权威,是一个地方或部门作风和工作细致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疫情防控会议上,追求高质量的信息发布,有利于倒逼相关部门科学规范地做好疫情监测、调查和预警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主动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回应国内外关切,协调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信息公开和舆情变化备受关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正在逐步好转,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越是关键时刻,越要以全面准确的权威信息及时回应关切,放大正面声音,增强群众信心,为早日战胜疫情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