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一定会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运维管理产品。有的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有的说不出来,体验差。从用户体验设计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分类——B端产品(不同于C端产品)。那么,如何提高这类产品的用户体验呢?本文从交互层面谈如何提升B端产品的用户体验。
一、产品定义B端产品是企业在工作中或为业务需求所使用的系统、工具或平台,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百度云、百度统计与监控平台、ERP系统等典型产品。B端产品的目标受众多为专业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使用。虽然B端产品更注重功能和效率,但是用户体验差的产品也会导致用户失去使用热情,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二、产品特点
1.功能性强B端产品必须具备强大的功能性,以满足企业日常工作的各种需求,并能帮助用户高效处理各种任务。
2.专业严谨性从目标用户的角度来看,B端产品主要面向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员工或客户,因此产品的专业性、逻辑性和标准化程度很高,用户在使用时必须按照已有的标准进行操作,需要什么就用什么。
3.沉浸式应用从产品应用场景来看,B端产品主要用于完成工作或商务活动,需要用户长时间使用,沉浸其中,达到“专注”的状态。因为工作需要,即使用户不喜欢,或者产品不好用,也要用。
4.色彩理性产品的目标用户和应用场景决定了产品的“外观”。在色彩方面,考虑到色彩对用户心理和工作的影响,一般使用冷色或中性色作为产品色彩,防止使用红色、橙色等容易让用户焦躁不安的暖色。
第三,产品设计方法
1.让交互高效灵敏“高效”是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也是判断产品交互是否合理的重要规范之一。高效地要求用户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简单的操作完成任务,但步骤越少越好。比如购物时下单的过程中,如果把订单填写、支付方式选择、密码输入等操作放在一个页面中,直接点击“提交”,会发生什么情况?因为在支付流程的交互设计中,还要考虑用户的心理感受、财富和安全等因素。那么什么样的交互对用户来说才是高效的呢?可以在一个页面完成的操作,不应该分页或者跳转到其他页面。对于相对复杂且流程较长的操作,引导用户逐步完成,用户已经完成的步骤, 正在处置和将要处置都有明确的提示,便于用户控制任务进度,任务的每一步都要提供返回上一步和中缀任务的操作(中缀任务由于损失较大需要提示二次确认)。尽量把与用户无关的繁杂信息收起来,不要展示给用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打扰,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尽量坚持“三次点击标准”。80%以上的任务或操作,用户三次点击即可完成,信息搜索也是如此。
2.坚持发散产品,坚持“发散”,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为产品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形成品牌效应。尼尔森十大交互设计准则中对“发散准则”的定义是:相同的语言、功能和操作坚持差异。同样的话,同样的情况,操作要呈现同样的结果。由于B端产品的逻辑功能更加复杂,即使在项目之初就建立了产品的整套设计标准,后续也一定会满足不同的场景和业务需求,设计上不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所以在产品“发散”的设计上,只需要做80%的标准产品,为特殊的业务场景和需求留有一定的创新空间。设计师需要把握“分歧”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产品进行研究:
1.业务层和逻辑层:如果产品的不同模块有相似的功能,就要坚持这些功能属性的差异,包括操作、跳转方式、界面标题、复制方式等。
2.框架层和结构层:坚持页面框架、各级导航菜单、内容模块、组织方式的发散,如“增删改查询”功能是弹窗显示还是新页面显示,导航和内容区域是左右还是上下分散,左侧导航功能是否能支持折叠。
3.交互与界面表示层:产品的表示层主要包括界面颜色、操作方式、反应方式和文本属性,以及经常被忽略的交互动作:悬浮效果、点击效果、过渡动画等。表示层是产品和用户直接停止交互对话的窗口,这种局部的运营发散可以降低用户的学习和应用成本。
3.设置错误预防和恢复机制。B端产品的逻辑严谨而专业,用户在使用时往往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操作失误。一方面,设置防错机制可以降低用户犯错的概率,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防止二次修正给用户带来焦虑。错误恢复机制可以在用户出错后进行提示和指导,帮助用户改正错误。在交互式错误预防和恢复机制的设计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按照用户的认知和使用习惯,谨慎使用新的交互方式。如果你使用它,你应该给出大量的提示和指导,给用户一些时间来学习。
2.在用户执行错误操作之前提示用户如何操作。经过精心设计,避免错误的发生比在用户呈现错误后给出提示更好。
3.用户出错后,善意提醒用户,并给出正确的纠错方法。提示和引导信息的文案要注意语气,不要推卸对用户的义务,礼貌对待用户,能让用户对品牌印象更加深刻。
四、提供明确的响应当用户使用产品时,用户与产品之间存在一种“沟通”,良好的响应机制可以大大提升这种“沟通”体验。用户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该得到相应的响应,这样用户就可以随时得到当前的系统状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反应机制呢?
1.定义组件的基本状态,每个状态都有不同的反应。例如,按钮有五种状态(正常、鼠标悬停、鼠标按下、鼠标按下时弹出、不可点击),文本框有四种状态(正常、输入、输入正确、输入不正确),表单有两种状态(静态、鼠标悬停)。
2.非即时响应应该让用户看到状态的变化。如果上传一条数据,让用户知道数据正在上传,根据上传时间采取不同的加载方式。如果加载超过2s,将出现加载停止提示,如果加载超过10s,则需要以进度条的形式显示。
3、内容的增、删、改前后的过渡。以删除一条数据为例,删除是一个有风险的操作。一般要求的弹出窗口停止确认。点击确定删除后,用户应该会看到数据消失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显示被删除的页面。
第五,注重设计细节
1.想想产品的特殊状态,比如无数据、断网、长时间加载等。,并为产品做情感化设计。对于这种特殊的状态,用户会感到不安和失落,可以通过平面设计、幽默的提示、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在不经意间为用户制造惊喜。
2.仔细审查产品副本。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文案的设置,让用户觉得自己在掌控。比如“编东西”的效果比“编东西”的效果好。前一个用户客观上觉得自己在控制整个事情,然后用户会觉得自己是被命令去做的。
3.适当的留白可以增加页面的可读性,降低用户的阅读难度。人类短时记忆能记住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大部分信息能在人类短时记忆中停留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一个界面显示太多信息,给用户带来太大的阅读压力。总结出交互设计有很多方法和设计准则,如格式塔原理、菲茨定律、席克定律、7 ^ 2定律、3-click定律等。方法有很多种,没有好坏之分,要敏感使用,不要被方法所限制。设计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以用户为中心,服务于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