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浪潮下,所有企业都面临着数字化营销的新挑战。“过去十年,以物联网、数据分析、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给人与世界的关系带来了巨大的革命。中国正成为数字商业创新的沃土。中国消费行为数字化的速度和高度令人惊叹:热衷移动消费和社交,勇于品鉴新品,乐于换品牌;多屏多任务;穿梭于线上线下的购物体验。在支付、购物、视听、旅行等领域形成的数字融合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气候,并延伸到家居、运动、健康管理等领域。”埃森哲在题为《互联世界,智慧生活》的报告中评论道。
数字化的浪潮对中国企业的运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多数进行数字化创新的中国企业仅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B2B领域。”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长朱伟告诉21st 21CBR记者。埃森哲是汤森路透评选的“全球科技企业领袖100强”中的10强企业之一。埃森哲致力于服务全球客户,推动数字化变革。
2018年,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加速数字化进程?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与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中心化”巨头共舞?《21st 21CBR》记者就此采访了朱伟和埃森哲全球增长市场总裁Gianfranco Casati。
第一手项目
21CBR:中国在消费领域的数字化方面非常领先。据你全局观察,哪些领域有短板,潜力大?
朱伟:在面向企业的B2B领域,我国企业的数字化相对较慢。运营成本高,人工和厂房租金上涨,融资不易。很多实体都在犹豫。而国内真正推动工业4.0进程,充分发挥自动化技术效益的企业数量相对有限。与德美日相比,应用程度也有差距。以智能技术为例,它有两大应用领域。一个是用户体验,中国才刚刚开始。第二,资产运维潜力巨大。
目前,许多企业对所谓的智能化或数字化感到好奇,但它们只是零碎地吸引眼球,影响力有限。中国整体企业的数字化刚刚起步,这是我们综合观察得出的结论。然而,先驱者的勇气和远见值得尊敬。不做的话,未来会更被动。
我们相信B2B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下一个高潮即将到来,对中国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埃森哲在汽车制造、工业设备、基础设施和运输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提供帮助。
21CBR:很多企业响应数字化,投资人工智能、AR/VR等领域。业务发展的结果往往没有预期的那么快。你有什么建议?
孔家福:数字技术是一个使能的位置,它帮助市场产生了许多新的模式。在商业上不仅仅是电脑芯片,而是它的计算能力和使用数据的能力。智能技术或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可以改变消费者与企业,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改变商业模式,这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变化。以中国的移动支付为例。70%以上的支付来自移动支付,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朱伟:技术要服务于目标群体或客户群体,形成“技术为人”的理念,努力创造特定的场景。无论客户服务还是运营改善,中国企业都是碎片化使用。我们认为企业要有一个完整的数字化转型的思维,从战略、组织到运营,从前端到后端,从客户端到运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基于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战略,然后去抓住一些关键的场景。
21CBR:现在新技术层出不穷,迭代越来越快,比如2017年人工智能的兴起,2018年区块链概念的火热,商业领袖有哪些应对策略?
孔家福:有些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大规模应用;有些技术没有形成大规模应用,可能有颠覆市场的力量。区块链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至少对区块链来说,我们的观点是乐观和积极的。区块链可以带来更好的透明度,更高的效率,加快交易过程。金融领域是这项技术最早的使用场景,下一个大规模应用的行业将是物流。在未来五年内,区块链将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例如,埃森哲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12家银行(包括汇丰银行、美银美林等)合作。)参与Ubin项目,并开发了基于三个区块链原型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成功明确了需要达到的目标,帮助银行之间的支付结算更加便捷、透明、高效。
就技术应用而言,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概念验证,二是中试或容器技术,三是扩展推广。决策者可以据此做出判断。在新加坡的案例中,监管当局看到了新技术的前景并迅速采取行动,建立了联盟和协调,并将新技术纳入监管范围。然后,他们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在金融机构、供应商和消费者中推广,从而扩大了新技术的参与者,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产品和服务。
朱伟:如果技术对现有的客户群、销售、营销、业务体系产生巨大冲击,怎么办?我们认为,它不再是一个CIO项目,而是一个CEO项目,不可能对它进行修补。我们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应对策略。第一,要拥抱数字化,这是大方向,躲躲藏藏、羞羞答答都不行;第二是安全,尤其是数据安全。
就企业而言,是选择依靠外力,还是寻找专业人士,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实力;收购是一种方式,或者搭建一个平台,多个公司参与,或者一起加入一个平台,都可能是选择的方式,取决于你自己所处的行业、内外能力、外部环境、商业模式和数据安全等。完全数字化确实是“头号工程”。
21CBR: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定是自上而下的?
朱伟:是的,确实如此。拥抱数字化必须由CEO带领,帮助大家认识到这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变,但在具体实施上,不会一蹴而就,以为买硬件上系统就够了,不会一夜之间出现奇迹。
变革往往在中层最具挑战性,因为有很多固定的思维,对自己的地位有顾虑。坦白说,领导下定决心,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我们在服务企业的时候,会以培训和互动的形式,帮助大家理解和控制变革带来的影响。变化不是完全毁灭性的,必须有人下岗。相反,优秀的人在新平台发挥的作用更好,任何人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必须面对且无法逃避的。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外力。事实上,咨询行业也在应对变化。埃森哲是基于平台和互动的,与客户一起研究、解决和发展。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的案例经验和创新中心,可以全球配置资源,但每个人都要面对新的未来。
如果企业不主动,市场会自发产生驱动力,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在向B2B迈进,尤其是阿里,向中小企业推广阿里云。无论企业是否拥抱数字化,这都是大势所趋,世界已经变了。如果他们不回应,他们将来很难生存。
与巨人共舞
21CBR:在数字化影响巨大的行业,中国企业拥抱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是一个好的选择吗?这些“集权”企业的优势会持续下去吗?
朱伟: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首的新经济,结合了技术、资本和人,对市场的冲击很大。
一般情况下,任何企业的发展只有四种可能:自我成长、扩大份额、收购兼并、强强联合。现在,前两种方法显然很难,兼并、强强联合已经很普遍,尤其是资本的助推力越来越强。事实上,这是一种新的生存或发展方式。我们认为,这一进程将会加强,不会中途停止。新的商业环境形成后,新经济中的一批公司将继续竞争或结盟,新的巨头将出现。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阿里和腾讯会成为百年老店吗?大概,要看他们怎么做,怎么发展。传统企业必须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确立自己的定位。目前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被吃掉,还有上下游的互补关系或者联盟关系。一个平台上的共存关系,关键是如何定位自己,是否有核心竞争力。
未来不可能什么都成为阿里和腾讯的天下,但两家公司推动的数字化趋势显然在持续加剧。
孔家福:在美国资本市场,谷歌、脸书、苹果和亚马逊的市值最高,而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公司。现在,科技型企业确实是领导者,未来几年还会继续影响市场趋势。
任何一个经济周期都会出现不同的龙头企业。我不知道这种影响会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会发生什么,但是其他企业还有生存的空间吗?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二:
第一,市场颠覆总是有空间的。阿里、腾讯或者谷歌忙着颠覆和开拓市场,肯定会给其他参与者机会。有创新理念和解决方案的企业有成长空间,进而成为大企业;
其次,随着平台经济的兴起,企业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为客户和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制造业、能源、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可以借助平台升级运营,改变商业模式,这在美国和中国市场会更加明显。
21CBR:在欧美,大型科技巨头是否已经渗透到零售、金融、出行等领域?这些巨头的优势一旦确立,是不是很难挑战?
孔家福:的确,这些企业发展很快。在传统的行业定义下,其他企业真的很难与之竞争。埃森哲现在考虑的问题是,是否遵循延续了二三十年的行业定义?数字技术模糊了行业的界限,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苹果是一家科技公司,也是一家零售企业。它通过所有渠道在线上和线下销售产品,它的合作伙伴也通过他们的平台销售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数字技术起家的企业不断投资建立实体店,科技企业进入实体店是有发展路径的,这种演变还会继续发生。传统企业还是有空间的,但是要改变自己,明确制定战略,比如挖掘细分市场,联合其他企业或者其他方式进行差异化竞争。是合作还是创造新模式?没有统一的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平台企业在10年前是不存在的。未来五年、十年是否会有新的平台和模式出现?很有可能,比如印度的人口规模和中国不相上下。能否出现新的平台?很难预测。平台企业将在未来几年占据主导地位,但机会将留给更多的其他企业。未来不排除新概念和商业模式的兴起。
我们认为,电信和媒体公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观察它们在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例如网飞,它生产原创内容并将其推送给公众。它的商业模式在不断发展,市场非常活跃。
我们能给出的建议是,紧跟新兴技术,进行转型。新的赢家是那些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的企业,未来的成功离不开技术。
21 CBR:2018年或未来两年,哪些行业或技术趋势值得关注?
朱伟:未来两三年,在汽车工业、装备制造、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领域。,我们认为数字化将会有很大的发展。为此埃森哲布局了互动数字营销、工业X.0和人工智能等。我们认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将在未来极大地提高业务量。
从技术角度来看,云计算将继续发展,华为、腾讯正在加速布局,这将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趋势;其次,网络安全将受到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相关需求将会增加。
孔家福:我个人看到三个主要趋势:
第一,持续的技术发展,尤其是那些提高效率、柔性和企业敏捷性的技术将是大趋势,比如涉及机器人过程自动化的相关技术,前景看好;
第二,2018年可能是员工与技术互动的元年。技术对企业运营有积极作用。企业需要在内部重视员工与技术的对话和互动,帮助员工更好地利用技术。
第三,随着企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还是消费者购买全球产品和服务,这种意愿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