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招聘因其便捷性受到更多企业和应聘者的青睐。随着网络招聘的日益普及,第三方招聘平台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但此类招聘平台也存在信息泄露、倒卖简历等问题。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文娟网)对1539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信息泄露(63.7%)和发布虚假招聘信息(51.4%)是受访者认为招聘平台存在的问题。90.3%的受访者期望监管第三方招聘平台。
受访者中,应届毕业生占33.4%,往届毕业生占31.4%,在校学生占10.4%,已就业占24.8%。
63.7%的受访者承认第三方招聘平台存在信息泄露。
陈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他经常使用第三方招聘平台。陈觉得第三方招聘平台存在信息泄露。“没有投简历的企业也会联系我。”
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梁光会通过第三方招聘平台寻找实习机会。他有时会在平台上收到企业HR的消息,点开后才发现是系统推荐的。事实上,他不需要它们。“有时候他会收到一些招聘信息,但是我还没有投简历。”
湖北靖州大三学生吴宇强发现,在使用第三方求职平台时,有时需要反复上传简历。“你要在平台上填写个人信息,上传一份PDF版本的简历。感觉操作很麻烦,两次提交资料也增加了泄露的风险。有时候会收到刷单、打字员之类的招聘广告。”
调查显示,63.7%的受访者觉得第三方招聘平台存在信息泄露,51.4%的受访者觉得存在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问题。其他问题还包括:简历被倒卖盗走(49.8%)、以招聘为名诈骗(46.7%)、平台功能不完善(40.1%)、可检索职位有限(28.5%)。
“有时候我正在上课,突然一个陌生的电话打进来。我以为是我应聘的公司,实际上是一家还没有交付的公司。”陈说,每当他遇到这种情况时,他都会感到非常愤怒,但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在哪个环节被其他公司看到了。“另外,我感觉在第三方平台上无法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有时候对方发消息,他们看到的时候,对方可能不在线。”
调查中,92.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第三方招聘平台存在的问题给自己造成了困扰,认为有困扰的新生比例更高(96.3%)。
“对于求职者来说,简历是个人信息和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卖简历和泄露个人信息主要有三个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首先,第三方招聘平台及其开发者缺乏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意识,尊重个人信息的意识,其次,监管存在漏洞和盲区,最后,求职者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
90.3%的受访者期望监管第三方招聘平台。
“现在大家找实习和工作,大多会使用第三方平台,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很多公司都采用了网络招聘的方式。第三方招聘平台使用的人更多,所以解决用户隐私保护问题非常重要。”吴宇强觉得规范第三方招聘平台,对用人单位、求职者、平台都有很大帮助,能带来良性发展。
调查中,90.3%的受访者期望对第三方招聘平台进行监管。
“希望第三方平台能发布声明和保证,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禁止出售简历。“陈期待,第三方招聘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由专人负责的简历信息库,出现问题时可以追究具体负责人的责任。
梁光认为招聘平台要做好信息管控,“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发布,避免一些垃圾信息或者虚假招聘信息”。对于招聘平台上的职位信息,需要定期筛选。“企业招到合适的人,就要及时把相关信息去掉,防止应聘者在投简历时无所事事。”
规范第三方招聘平台。调查中,68.9%的受访者建议加强行业自律,督促平台加强信息审核。66.5%的受访者建议加大对违规运营平台的处罚力度,66.4%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对第三方招聘平台的监管。其他建议还有:畅通投诉维权渠道(50.8%),将非法平台列入黑名单(49.8%),赋予用户对简历等信息的自主处置权(31.3%)。
“首先,平台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应该承担起为求职者把风的角色。”刘俊海认为,招聘平台应该是信息保护和规范运营的第一责任人,不应该被利益所蒙蔽。
“另外,要加强监管,把保护和尊重用户的责任放在第一位。打造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管协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有机衔接,铸就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最后,刘俊海提醒求职者,在使用第三方平台时,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求职者要有风险意识,多加小心。比如简历里不用透露身份证号,写年龄就行。另外,你的家庭住址不要太详细,涉及家庭成员的敏感信息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