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电商”最近成了热词。
“网易YEATION”模式的成功向市场证明,它不仅为网易自身带来了品牌效应和高流量,也帮助一些国内小厂商转型拓展销售渠道。“酵母效应”的结果是,工厂电商成为众多电商争夺的新赛道:网易除了酵母之外还有考拉“工厂店”,JD.COM推出了“京东京造”,小米有“米家有品”,阿里巴巴推出了“淘宝心选”。
在这一轮制造业转型的冲击下,阿里的“淘工厂”是一个新的思路。与B2C业务不同的是,它更注重B2B,试图让所有线下工厂、门店透明化,让订单的询价、销售尽可能公开。虽然制造链条复杂且区域性强,所有线上标准化难度大,但这种尝试可以打破不同工厂之间的产需失衡。
“淘工厂”成立五年,隶属于1688师。虽然B2B业务是阿里巴巴的起步业务,B2B事业部老将有“中国铁军”的地位,但自从阿里推出淘宝天猫全面B2C以来,B2B并没有太大作为。“淘工厂”能被市场认可吗?
3月20日,界面新闻记者走访了桐乡的几家“淘工厂”,试图找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些样本,反映工厂转型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困境。
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工厂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方式,但这真的是桐乡恒奴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于群的个人表述。
汉奴服饰擅长制作唐装、宋锦、针织布。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公司,占地面积不大,感觉就是个小作坊。但公司有设计和赚钱的能力,未来一年产能50-80万件,每年双11期间压力最大。于群说,最高峰的时候,工厂一天能生产一万件衣服。
由于外贸环境不景气,亨奴开始从外贸转行做内贸,近几年逐渐成为定制工厂。最辉煌的时候,这家公司曾经为APEC领导人定制礼服,杭州G20也参与制作。公司员工还申报了手工扣、手工针技艺等一批服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就是这样一家产能优秀的公司,却一度难以打开国内市场,尤其是对接销售缺乏抓手,网上找不到订单。
于群说,四年来,他一直在尝试与网络销售结合。为了找到靠谱的合作伙伴,销售团队曾经按品类联系淘宝天猫,匹配度极低。“订单少的时候,我们会在旺旺上找衣服差不多的商家,每个店都会问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打100个电话后有一个感兴趣的客户是幸运的,尤其是国外客户往往认为这家公司是骗子,经常出现被敲诈、投诉、被屏蔽的情况。后来为了找到合适的买家,于群的团队发现下班的黄金时间是晚上9点以后,因为这个时候客服下班了,老板会自己做客服沟通单。
加入淘工厂后,Hennu的生意有所起色。
三个月前的一天,一个福建的商家来询价,第一单希望先做50件衣服看看效果。因为从未接到过跨区域的单子,于群特别谨慎。但她问了之后发现,福建、广东附近的工厂大多是大厂,没有一家本地工厂愿意接受这么小的单子。
这种模式在业内被称为“小单快回”。第一单的订单量虽然小,但如果质量好,能按时交货,在赢得客户的信任后,可能会带来持续的订单量。“退单”的结果是在设计成本、效率、运作周期等方面都比第一单快很多。
综合计算后,于群发现,这种“小单快回”的模式,总订单量可能不会少于原来的大单,但却是一种更加灵活可行的接单方式。
进入“淘工厂”后,于群接了1700多个订单(价值11万元),之后又退回了5万元、2万元的订单。最近连续加了三单。要知道,在传统贸易中,加个单也不错。
“淘工厂”平台会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淘宝店铺和工厂,也可以与其他工厂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单拆分成小单,通过不同工厂擅长的款式和工艺组合,形成“联合工厂”。像汉奴这样的厂商带来的机会更多。
一些有原创和设计能力的工厂对平台的要求更高。
3月往往是针织毛衫加工企业的淡季。一般秋冬服装的加工都是下半年开始,但是欧丽服装的车间是没有淡季的。
工厂产能共享后,线上的订单让工厂在淡季没有区别。各种设计的新样衣会在过去的淡季加工。上半年留住工人后,下半年就会忙起来,避免用工荒。
欧丽服装公司的老板耿雅珍对时尚有着敏锐的嗅觉。她正在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扩大网上销售渠道。一方面,推出“淘工厂”后,开始对接小订单,同时与很多设计师工作室合作,共同开发设计打样,打造一些高端品牌。
同样在2016年,欧丽开始加强灵活的供应链,并获得了30-50个小订单。低量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但耿亚珍认为,尽量减少客户的库存有助于降低他们的风险。这样即使第一单少也没关系,后续订单也会跟上。
与此同时,公司负责人和骨干团队也频频在此时赶赴各大秀场,解析今年秋冬流行趋势。
耿雅贞刚刚从米兰时装周回来,接下来5月份她还要带着团队去深圳、上海时装周、北京走秀。奥利成了各种时装周的常客。
“为什么工厂不能去时装周走秀?我们跟着贴牌,这在传统加工厂是不可想象的& mdash& mdash特别是在主要表现出参与感,对趋势的敏感性等等。要在一根针织纱线上创造变化,对我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严亚珍说。
回顾过去,欧丽曾经做过外贸代工,但2015-2016年外贸订单锐减,让单纯经营纱线当代工的时代过去了。
2015年,奥利还是小区里的小作坊。现在,为了提高竞争力,他们开始重视与设计师的合作,希望推出更多自主设计的服装,建立能够承载柔性供应链的服装制造公司。
基于这种竞争力,欧丽去年通过“淘工厂”获得了11万份订单,2018年至今预购数量已超过20万份。按照这个趋势,奥利去年的销售额是2000多万元,今年的销售额有望翻番。
“淘工厂”平台赶上了制造业升级的政策红利。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的生产力带来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的分配,国家也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制造业升级。
马云曾在2017网商大会演讲中表示,“未来的制造业将是C2B,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定制。今天定制很贵,但是如果以后不能定制,企业就很难起来。以前我们说是中国制造,法国制造。在未来,它将是& lsquo互联网制造& rsquo可能设计是美国的,制造是德国的,组装是中国的,销往世界各地。我想帮助中小企业、年轻人和女性实现全球销售、全球购买、全球支付和全球运输。”
2017年,制造业产能共享市场规模约412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5%,通过产能共享平台提供服务的企业超过20万家。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淘工厂”正在落实马云的上述愿景,探索落地路径。
淘工厂总经理魏源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工厂的角度来看,对平台的需求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商业机会再分配,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需求集群化、精准匹配、好商优先”。即通过大数据,将有相似或相同需求的商家聚集在相应的工厂,精准匹配客户。同时,“淘工厂”严格控制商家的发货准确率和退款率,并以厂商的履约能力作为考核标准。
于群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产品质量违法或交货时间延误,厂家会被扣分。一家店60分,扣24分,关店一周;扣36分,关店半个月。
根据淘工厂提供的数据,淘工厂目前有27000家工厂,每个月新增工厂数量会维持在1000到2000家左右。阿里巴巴希望借助平台上商业生态的天然优势,打造国内最大的服装供应链服务平台。“淘工厂”虽然是在1688平台上孵化出来的,但在阿里体系内是和天猫淘宝直接对接的。
据魏源介绍,“淘工厂”目前的盈利模式仍然是传统的精准广告和会员费,暂时没有考虑更多的盈利问题。
从以上两个工厂的案例可以看出,一些由外贸转为内销的工厂,可以融合各种设计元素,开拓更大的产品范围。以前这类工厂接海外订单时,单量来源单一,不能及时感知消费者的需求。当时只是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厂,流量单子很大。
而外贸转内销后,工厂需要引入更多的设计元素,对设计的接受和感知必须转化为制造产品的能力。把大订单切割成小订单,建立柔性供应链,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其他工厂都在从OEM向ODM转型升级,也就是从单纯的输出加工能力向输出设计能力转型。他们想在第一时间获得买家的认可,但也需要获得更多的资源信息,提高产能。
“淘工厂”作为一个平台,不仅可以帮助工厂拓展渠道,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算法实现与商家的精准匹配,增强了订单的灵活性,无疑有助于工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