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社会中,重大突发事件是否会转化为群体性公共事件,有时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的危害或影响范围,而往往容易受到群体心理和传播程序的影响。近年来,从山西地震谣言到成都公交车纵火案,从昆明螺蛳湾事件到兰州石化爆炸案,从赤峰水污染事件到渤海湾溢油事故,我们既有妥善应对的经验,也有萎靡被动的教训。可以说,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权威性和真诚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件本身的走向。
及时是公共信息发布的第一要义。如果重大突发事件被历史的尘埃自然“解密”,那么模棱两可的真相就会发酵或者疏远很多传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黄金四小时”原则,强调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时效性,政府要尽早发声,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刷新了以往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四小时”规则。这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并引起公众关注,一个舆论场就会在瞬间形成。这个“场”不允许你慢慢研究,慢慢权衡。只有在“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即时反应下,舆论才能第一时间“安心”。
主流媒体应该有权威的声音。随着微博、短信等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碎片化的真相和集群化的谣言有了更深的土壤。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信息往往会蜂拥而出。大众在筛选筛选的时候,因为找不到权威来源,只能听小道消息,遵循“信其有,不信其无”的逻辑。真诚是一种重要的姿态。在重大突发事件的公众关注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情感关注”,有情有义的声音甚至可以修复突发事件中的瑕疵。
重大突发事件不仅关系到官方面子,也关系到公众利益。让权威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及时发声,应该是公共治理的常识——而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等诉求,更重要的是提升公共权力和公众信任。
(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