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新配送”在成都举办了第四届“快消品+互联网”大会。品牌,经销商,B2B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这对未来相当有意义。经过这几年没日没夜的行军,各种快消品的B2B同事们在春糖的时候围着火炉喝酒,更多的是自吹自擂和鼓励。中场临近,大家都觉得是时候盘点一下了。
的确,B2B这种快销产品已经存在四年了。在这四年里,存活至今的公司爬了无数个坑坑洼洼,走过了许多风口,也曾经翻过山头,看过太多的片。
回过头来看,确实有很多坑。其中一个大坑就是“风口”。
这几年来,出现了几波O2O、“刷门”便利店、无人货架、快消品B2B等似是而非的风口。每一波都伴随着热钱,严重吞没了对行业本质缺乏坚定认识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最后留下一地鸡毛。
其实“出路”就那么多。太多的风口是创业者的迷雾,让人消失。是投资界的气象灾难。像窝囊废一样到处吹,到处飘钱,是严重的资金浪费。只有看清主线,日复一日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才能越过风口的假象,到达水草丰美的应许之地。
除了风口,还有一个最大的坑,就是一上来就干全国,规模第一。
这主要是因为在四年前的行业之初,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大战如火如荼,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烧钱-融资-更烧钱-更融资”的奇迹,给了围观者强烈的冲击,认为任何触及互联网的项目都是讲规模的,赢者通吃,越大越霸气。
当时的创投行业弥漫着风生水起的燥热,烧钱做大GMV成了标准打法。但是,这是很大的认知偏差。人们看到的是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越大越占优势,越大越掉队。但“大”只是一种现象。巨头的统治力不是来自大,而是来自“网络效应”,即用你的人越多,想用你的人越多,不得不用你的人越多,以此类推,自强不息,马太效应,一骑绝尘。
网络效应是连巴菲特都梦寐以求的古老法宝。如果一个投资人能一辈子用这个法宝投资一个公司,他很可能就站在了禁止投资行业的顶端。这东西比独角兽稀有几百倍。独角兽在创投行业只是一个吉祥的标志,用来庆祝丰收年。网络效应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微软、亚马逊、脸书都是靠网络效应统治行业,哪个市值不是几百只独角兽。
但在快消品电商领域,2B和2C最大的区别在于,在2C做大往往意味着网络效应(但不一定,只看自行车共享),而在2B往往不是这样。
2C有很多因素,消费者的心智占领,品牌偏好,流量红利递减导致的获客成本增加,零边际成本扩张品类等等。这些因素在2B都不存在。
2B的供应链主要是本地化的,区域的规模只是单点规模的无机叠加,仓库分配需要就地解决;2B用户是小商店,他们花钱没有消费者的情感成分,几乎100%理性。
所以无论是上游粘性还是下游粘性都不是烧钱能买到的。在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中,一家2B公司很可能只是将一枚硬币扔进深水中,而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其实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只是有时候有多大就有多大。毕竟现在统治地球的不是恐龙,而是人类,甚至不是人类,而是微生物。
恐龙非常大,非常凶猛,但它的神经回路缓慢、麻木、效率低下。它的尾巴被咬后要过几分钟才知道痛,这注定它很难活好。与复杂多变的世界相比,它的反应太慢了。
想象一下,如果恐龙反应很快?那么结局可能又不一样了。大象会跳舞,所以其他物种没有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快消品B2B必须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但这个竞争优势不是大,而是快速高效。
快消品B2B行业的秘诀就写在它的名字里,就是快速高效。
现实证明确实如此。今年以来,总结前几年快消品B2B行业发展时,有一个结论是“地域为王”。换句话说,在过去的几年里,相对来说,活得好的、有相对优势的公司,都集中在特定的区域(比如长三角、华南)。
这其实是一个类似于进化选择的结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专注于区域的公司将同等规模的资源集中在小店覆盖的密度、供应链运营的深度和运营效率的系统化提升上,从而获得更高的自然毛利和更低的绩效成本,从而实现更好的财务平衡、更强的可持续发展活力、更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更难被竞争对手冲击。
其实“区域为王”是褒义词,这个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人有资格称王称霸。但它多少反映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对于快消品B2B企业来说,在建立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企业的持续经营本质上是一个建立和巩固竞争优势的过程),在规模和效率之间,效率优先,兼顾规模,可能在下半年有更好的机会活得更好。
“大小适中,速度极快”,这种基因组合可能是最有生命力的。无效率的尺度是恐龙,恐龙很难熬过后半程。
那么,规模从来都不重要吗?当然不是。马云先生喜欢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今天我们站在中场总结,也有类似的感觉。一开始大家都去追求规模,渐渐觉得效率比规模更重要,但从最终来看,规模还是最重要的。
在广阔的土地上,没有一家雄心勃勃的公司会只想安全。应该说“区域为王”只是起点终点是全国,规模才是应有之义。但只有做好一个区域,渗透一个市场,效率高,实现以效率为核心的标准化运营模式,才有条件冲向全国。
回顾历史,其实罗马人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留下了一句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从公元前8世纪起源于台伯河畔帕拉诺山的一个小城邦,到公元1世纪左右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强国,罗马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长的系统治理。罗马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热衷于修路。所到之处,他们先铺设道路网,然后进行罗马化,建立罗马的行政、司法、税收、军事防御和教育体系,把归化的地区变成可以像自己一样有效治理的“有效市场”。
罗马的扩张沿着罗马大道一个个被“罗马化”,“有效市场”一个个被巩固。可以说,罗马格式化了当时所有的地中海世界,安装了罗马OS (Roman operating system),让每一个领地都达到了罗马的治理效率和标准,取得了秩序的胜利。这样做的好处是,竞争对手很难进入罗马人的“有效市场”。即使当时的地中海霸主迦太基出现了汉尼拔这样的军事天才,罗马依然能够抵御三次布匿战争的冲击,最终打败迦太基,成为千年强国。
与罗马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蒙古人。蒙古人依靠金戈马铁和燧石,几乎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到处掠夺,寸草不生。
蒙古人征服的疆域在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却没有一片土地得到有效的治理,历史上只留下了几十年的“其盛也盛,其亡也骤”。这种程度的征服和罗马是很不一样的。
过去一千多年,现在离开始又近了一步。快消品B2B行业有一个激动人心的无国界领地。以数据化、网络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高效运营体系,升级传统配送模式,触达数千万小店,覆盖数亿C端消费者。这其中蕴含的能量和可能性还远未被充分发掘。
在这里,我们不必担心谁是罗马,谁是蒙古。只要记住历史留下的启示,一天天建立起自己的有效市场就行了。
*本文作者梁是快速消费品B2B平台点达的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巴黎大学(法学院),拥有多年M&A律师和TMT行业投资经验。曾任知名上市公司M&A负责人。这篇文章是作者原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