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新一代农民工结构的变化,招工难已成为东南部发达地区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分别在浙江、江苏和广东实施了“机器换人”的战略,并给予财政补贴。一些企业在实施“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但也引发了关于机器人替代人工的争论:什么类型的企业、什么工种以及什么条件下需要用机器人代替人工?
制造业非常复杂,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批量、不同的生产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生产设备。要解决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不能仅依靠机器人代替人工。因此,我们需要提高生产制造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并在适合使用机器人的地方采用机器人。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东莞企业应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全面规划,看清方向,搞清楚利益得失,不能盲目追求自动化。首先要使用机器人的地方是那些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生产安全问题突出、生产效率低的工种,例如铆焊、铸锻、炸药生产、危险品生产、频繁的重物搬运、批量装配等。这些工种首先需要使用机器人。总之,是否使用机器人要进行投资效益分析、人力资源成本分析和安全风险分析,因为使用机器人需要高级技术工人。
罗百辉分析认为,上了机器人生产线并不等于实现了智能制造。一般工业机器人只能按照人给定的程序工作,不管外界条件有何变化,自己都不能对程序和所做的工作做相应的调整。如果要改变机器人所做的工作,必须由人来对程序进行相应的改变,因此机器人是无智能的。因此,组成生产线的机器人必须具备感知、识别、自学习、推理和判断能力,能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自我修正、自己决策。整个生产线要有智能管理和控制系统,感知加工对象的物流状况、质量、故障,根据生产要求进行优化调度,协调机器人之间的工作,才能称为智能制造。否则,就是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几十年前就有。
建设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工厂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效益为先”的原则进行规划。首先将其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5~10年企业发展的愿景是什么?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上我们在某一特定领域占有什么位置?制定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抓住获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这条主线,从而知道我们需要创新研发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制造技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以及什么样的服务。在这样清晰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制定总体规划,分析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排出先后顺序,制定分阶段的目标和内容。
要抓住获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条主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指能为客户创造高价值、超越竞争对手、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竞争能力。降价竞争从来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引进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获得的竞争优势也不是可持续的。拥抱互联网,走智能制造的路,逐步实现研发设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智能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决策智能化,这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也需要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建设一个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不进行投资效益分析是不行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在逐年上升,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是低的。在企业的若干生产活动中,仍然有许多活动用人比用机器更合理、更便宜。要首先选择那些质量、效益、安全综合效益好的环节实施智能化,不要盲目追求全盘自动化、智能化。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所处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