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万用表测量的方法如下:
1.T2极的确定:用万用表在R*1或R*100档测量各引脚的反向电阻。如果两个引脚的反向电阻非常小(约100欧姆),则是t 1和G极,剩下的一个是T2极。
2.T1和G极的区分:假设这两个极一个是T1,一个是G,将万用表设在R*1,用两个探针(不分正负极)分别接触确定的T2极和假想的T1极,同时用探针接触T1的方式接触假想的G极,在保证假想的T1极不会接通的情况下断开假想的G极,万用表仍显示on状态。
3.交换探头和笔,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如果万用表仍然显示相同的结果,那么假设的T1和G极是正确的。如果在保证假设的T1极没有断开的情况下,假设的G极断开,万用表会显示断开状态,说明假设的T1和G极是相反的,从新的假设开始测量,结果是正确的。
如果不能测出上述结果,则双向可控硅坏了。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测出具体参数,但判断是否可用是可行的。
双向晶闸管的使用条件
(1)在外加电压下,允许超过正向翻转电压,否则控制电极不起作用。
(2)可控硅的通态平均电流,从安全角度考虑,一般取1.5~2倍电流。
(3)为了保证控制电极的可靠触发,加在控制电极上的触发电流一般大于其量。此外,必须采取保护措施。过电流的保护措施一般是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快速熔断器,其额定电流约为可控硅电流平均值的1.5倍。接入位置可在交流侧或DC侧,在交流侧时额定电流较大。
一般多采用前者。过压保护通常出现在有电感的电路中,或者交流侧有干扰的浪涌电压中,或者交流侧瞬态过程产生的过压中。由于过电压峰值高、作用时间短,常采用电阻和电容吸收电路来抑制。
晶闸管管,由四层半导体材料组成,有三个PN结和三个外电极(图2(A)):P层半导体引出的电极称为阳极A,P层半导体引出的电极称为控制电极G,N层半导体引出的电极称为阴极k,从晶闸管的电路符号可以看出[图2 (b)],它是一个类似二极管的单向导通器件,关键是增加了一个控制电极G,使其具有与二极管完全不同的工作特性。P1N1P2N2基于硅单晶的四层三端器件,始于1957年。由于其特性类似于真空闸流管,国际上称为硅闸流管,缩写为晶闸管T,又因其具有静态整流作用,故又称为可控硅整流元件,缩写为可控硅。在性能上, SCR不仅具有单向导通性,还具有比硅整流器(俗称“死硅”)更有价值的可控性。它只有两种状态:开和关。
可控硅整流器可以控制毫安级电流的大功率机电设备。如果超过这个功率,由于元件的开关损耗显著增加,允许通过的平均电流会降低。此时,标称电流应该下降。可控硅有很多优点,比如:用小功率控制大功率,功率放大高达几十万倍;反应极快,微秒级开关;无触点操作,无火花,无噪音;效率高,成本低等等。SCR的缺点:静态和动态过载能力差;容易被干扰误导。可控硅整流器可分为螺栓形、平板形和平底形。可控硅元件的结构
不管可控硅的形状如何,它们的管芯都是P型硅和N型硅组成的四层P1N1P2N2结构。参见图1。它有三个PN结(J1、J2、JBOY3乐队),分别来自J1结构的P1层、阳极A、阴极K和控制电极G,所以它是一个四层三端半导体器件。
SCR结构示意图和符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