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景明,微风不燥,楼房机器轰鸣。在杭州博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基地的20亩秧田里,再生稻的机械插秧作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此,萧山再生稻的精准移栽作业开始了。本次试验目标亩产1000公斤以上,甲鱼亩产50公斤以上。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比常规双季稻减少30%以上。
再生稻,俗称“一种两收”,利用了水稻的再生特性。第一季采收后,休眠芽重新发芽、长穗、定型,具有“一种两收、三高四省”的优势。
萧山区在20世纪80年代尝试用籼稻品种种植再生稻,但由于受籼稻品种的限制,第二茬产量太低,再生稻不能成功推广。这次选择了部分籼粳杂交稻品种,考虑到适合早稻和晚稻生长的天气条件,重新开启了萧山区再生稻种植成功的可能性。
籼粳再生稻的优势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再生稻一播两收,省去了第二季移栽和翻耕的环节,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二是籼粳再生稻产量高,米质较好。第二季水稻产量可达1000公斤以上,第二季稻米品质可达二等米以上。第三,籼粳再生稻更适合稻鱼共作的生态循环育种模式。再生稻可以延长稻鱼共作模式下的稻鱼共生期,有助于提高稻鱼产量。
再生稻还具有早育早栽的特点,可有效错开劳动力高峰期,提高劳动力和农机的工作效率,每亩节约成本100元左右,每亩增加种植效益600元左右。
杂交水稻精密播种机种植新技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创,并首次应用于再生稻种植。通过定量定位播种和精确移栽,杂交水稻播种量由每盘70-85克下降到35-50克,机插漏秧率由5%-15%下降到5%以下,移栽整齐度提高60%,秧苗质量提高,机插返青提前5-8天。
通过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示范应用,加快新技术的应用,解决新时期水稻生产的制约性问题,提升产业技术,为地储粮、技储粮战略创造实用技术,实现粮食增产增效。
在浙江省农科院的支持下,该区农业农村局积极发展稻田生态循环种植养殖模式,将水稻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与生态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建立稻田养鸭、养殖生态甲鱼、小龙虾等绿色种植养殖模式,有效解决了粮食生产与水产养殖争地争水的矛盾,实现了粮鱼双赢,实现了稻田生态系统整体健康。
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吕忠贤说:“这种模式通过水循环实现了沟水与水田的互通,实现了生态绿色循环,既实现了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三减’,又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下一步,萧山将锁定“绿色”目标,大规模推广应用健康稻田生态农业新模式示范,减少稻田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带动萧山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助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