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企业会员第1年

山东普航机械有限公司  
加关注0

农业机械及设备

搜索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首页 > 公司新闻 > 张华光:主流区域发展强劲 播种机市场增长成定局
公司新闻
张华光:主流区域发展强劲 播种机市场增长成定局
2023-07-29IP属地 湖北48

■中国工业报李芳蕾

近两年来,适用于北方春玉米种植和生产区的免耕播种机,特别是重型免耕播种机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因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突出优势,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在低迷的农机市场上一直呈上升趋势。近日,中国农机流通协会行业信息部主任张华光在《农机市场现状与对策》专题报告中,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分析了中国播种机市场的发展情况,并对疫情下的播种机市场走势进行了预测。


单品显示,冰火同炉的主流区域市场依然强劲

今年1-9月,中国播种机市场大幅增长。据市场调查,截至9月底,各类播种机销售11.71万台,同比增长16.41%。目前国内播种机械每一项的市场都是冰与火同炉。免耕、精量、旋耕、块根作物、水稻直播机械大幅增加;相比之下,除穴播机小幅下滑外,条播机、小种子等播种机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播种机每一项的市场忽冷忽热,主要是政策引导。突出表现在:一是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保护性耕作政策的引导下,免耕播种机在很多地区享受叠加补贴,直接推动了免耕播种机市场的大幅增长;第二, 精密播种机因补贴高而受到用户青睐。

从区域市场来看,前三季度,中国播种机械主流区域市场在前两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除山东市场略有下滑外,区域市场前10名中的其他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截至9月底,播种机械传统主流区域市场共销售各类播种机械10.51万台,同比增长16.65%;占比为89.75%,较去年同期微增0.19%。从前10大主流区域市场的表现来看,河南、新疆、内蒙古、河北、吉林、山西增速达到两位数。

竞争呈现五大特点,行业格局尚未形成。

据张华光分析,目前中国播种机械市场竞争呈现以下五大特点:一是新企业不断涌入,播种机械家族不断扩大,形成“八百诸侯,三千小国”的竞争局面。2019年仅进入农机补贴的播种机械品牌就达到了324个,比2018年增加了50个。如果把年产量分为1000套以上、500-1000套、100-500套、100套、100套以下四个档次。其中,年产量超过1000台和500~1000台的分别只有22台和20台,仅占6.79%和6.17%。100~500套和100套以下的品牌数量分别达到90个和192个,占比27.78%和59.26%。可见中国播种机市场小企业占大多数。

二是市场份额集中度高。年产销量在500台以上的企业家数量占12.96%,占有70%以上的市场销售份额。市场调研显示,年产1000台以上的企业已销售7.07万台,同比大幅增长38.36%,占比63.41%;年产500 ~ 1000台企业,1.45万台销量同比下降20.77%,占比13%,占总量的70%以上。年产量在500台以下的企业比例只有30%多。

第三,竞争激烈,集中度提高。由于竞争品牌众多,大部分品牌的产品没有差异化,决定了播种机械市场的竞争停留在价格竞争的低层次,市场集中度分散。2019年,前10大品牌共销售播种机5.63万台,同比增长41.81%;占比仅为50.09%,仅比2018年提高7.4个百分点。

第四,竞争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中国播种机械市场的主流品牌有河北农哈哈、任丘双银、河北沈河、淮北华丰、吉林康达、驻马店中农、新疆成金田、安徽羚羊、新疆天成。其中河北农哈哈集团引领播种机械行业。市场调研显示,2019年河北农哈哈共销售播种机械2.19万台,同比大幅增长28.07%;占比19.48%,较2018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高达领先第二名14.23个百分点。其他品牌除了任丘双印占5.25%之外,都在5%以下。

第五,重型播种机械市场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保护性耕作政策的推广,东北地区重型播种机市场得到补贴,市场发展迅速。生产重型播种机械的吉林康达、德邦大维等品牌顺势崛起,占据了东北、内蒙古的主流市场,成为播种机械市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市场增长已成定局,行业发展迎来机遇。

张华光认为,从前三季度播种机械市场的走势不难看出,今年播种机械市场大幅增长已成定局。预计播种机械市场年销量约为14万台,同比增长20%左右。这种预测主要基于以下因素:第一,每年春夏是播种机械的主要销售旺季,前三季度的销量基本代表全年的走势。二是今年有较强的利好因素,无论是补贴政策还是播种机械市场的内生动力,都为全年市场的大幅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从2014年到2019年近六年的走势来看,在经历了2014年到2017年连续四年的下跌之后,已经进入了三年的增长, 这也符合播种机械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张华光认为,农机市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三到五年,疫情的后遗症会延缓全球供应链的重建。中国经济将受益于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优势,农机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将得到内需支撑;其次,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疫情仍会反复。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农机制造业将强化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优势,享受此轮全球刺激红利。此外,十四五规划将继续助力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驱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制造”。在这方面,中国的农业机械市场, 包括播种机械市场,有着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