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水稻产区,我们的机器不仅能在稻茬后种小麦,还能在麦茬后种水稻。原来种水稻就是犁地、耙地、放水、育秧、插秧。我们旱地种水稻,直接播种,出苗后放水,收割水稻种小麦,收割小麦种水稻,收割水稻不种小麦,还种油菜、大白菜等品种,间作套种。”在新乐机械设备公司的办公室里,董事长徐淑玲正在介绍公司研制的“全还田免耕施肥播种机”在南方水稻产区的推广情况。采访不时被电话打断。“不好意思,播种季节的电话很多,都是生意上的事。我们最初开发这台机器,主要是针对北方小麦产区, 而且最早的推广是在洛阳周边的几个县,”徐淑玲挂了电话,喝了口水,继续说。
“整块地里没有小穗,都是大麦穗。”
深秋九月,古城洛阳,秋雨绵绵。
在洛阳市孟津县为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英涛的地块上,一台东方红拖拉机上挂着洛阳新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正在收割玉米的田里播种小麦。只见操作人员熟练地调试着机器,包装着肥料和种子。当拖拉机发出轧轧声时,种子和肥料同时被施到地里。
陈英涛当了多年的农场工人。除了为周边农民提供农机服务,他还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植玉米和小麦。近年来,新乐播种机已用于免耕沟播。“这台播种机不仅能收割玉米种小麦,还能收割小麦种玉米、谷子、花生、芝麻。收获后,联合收割机可以在地面覆盖大量秸秆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小麦免耕播种。像这样的一块块土地一天可以播种100英亩。与原来的旋耕相比,省时、省力、省钱。以前犁一亩地要130多元,现在50多元,能省80元。”
新乐免耕播种机投入运行,实现了小麦秋种、不缠绕还田、多程序一次性作业。
陈英涛不仅是新乐播种机的老用户,也是徐淑玲的老朋友。徐淑玲说,小麦免耕机械沟播技术通过改变播种方式,调整田间布局,使用配套播种机械,实现免耕施肥播种。这得益于新乐播种机配备的“圆盘锯齿开沟器”与双腔双管排种器的巧妙配合。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圆盘锯齿开沟刀旋转再次粉碎地上的秸秆。开沟起垄把耕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垄面,即秸秆覆盖带,另一部分是不覆盖秸秆的苗床。“种子在两边净土上,稻草隔在后垄上。这样有效避免了挂苗缺苗断垄的发生。”徐淑玲指着地里的播种机说:“这种双腔双管排种器在沟里的净土上双排播种,每亩播种量与常规播种量一致。由于调整田间布局,增加通风透光,集中侧向深施,两排苗带共用一排肥带, 避免了追肥效果差、利用率低、浪费多的缺点。原来一亩地用三袋化肥,现在一袋就够了。秸秆覆盖可以形成很好的有机肥,真正还田。"
秸秆覆盖带的隔离增加了两侧苗带之间的距离,两排苗不争夺水肥,可以平等享受肥料、空气和阳光,整体上形成了类似边缘优势的环境。洛阳市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周迎军解释说,“开沟小麦通风透光好,蓄水保墒好,整个田间没有小穗,都是大麦穗。”据陈英涛等农民近几年实测小麦产量,平均亩产提高13%左右,化肥利用率提高30%左右,节水25%左右。
经过多地示范应用,新乐免耕播种机也从洛阳周边县迅速推广到全国各省。目前,其销售已覆盖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圆盘锯齿开沟刀是核心技术”
新乐的免耕播种机替代了犁铧翻耕和免耕播种,破土面积少,有效保留了土壤自我保护和建设功能。2006年,我国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高参观新乐公司试验基地时,对该机给予了充分肯定。“全还田免耕播种机是农业机械和农学的最佳结合和应用,符合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可以在全国大力推广。”
保护性耕作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要求采用少耕或免耕,把耕作减少到只要种子能发芽就行,要求农业机械从单纯承担生产任务向承担生产和环保任务转变。它被称为农业耕作技术的一次“革命”。
在免耕播种机研发之初,徐淑玲就根据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对市场上的免耕播种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传统的免耕播种机主要采用旋耕方式,用砍刀把土拌好,在上面加一个播种机。种子落入土中,容易产生吊苗,影响产量。只能靠加大播种量,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主要是解决不了通过性,只能人工清理。”徐淑玲说。
工厂刚下线的新乐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机器上方白色处有排种器,上图有压轮,下图有圆盘锯齿开沟刀。
针对这些不足,R&D团队逐一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方案:为了找到合适的麦苗带宽度,一度调整开沟刀的夹角,将麦苗带间距从10厘米增加到13厘米、15厘米、16厘米,最终确定最佳宽度;为了解决秸秆缠绕问题,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制出了具有割草功能的防缠绕“圆盘锯齿开沟刀”。“一个圆盘上有六把刀,交叉排列,一把往外翻,一把向内翻,可以在玉米秸秆直立的时候直接切割粉碎。这是我们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在研发过程中,机器和工具应在现场不断测试。徐淑玲专门租了60亩地作为试验田。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改进,2004年,第一台全返式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终于研制成功,并获得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一寸见方,只有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步骤,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我们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有自己的R&D中心,坚持自主研发,也算是一家R&D企业,”徐淑玲语气中带着自豪。“因为这台机器较好地解决了通过性问题,可以在前面开沟割草,粉碎秸秆,中间播种施肥。这种方式播种的小麦通风透光好,节省肥料,提高产量,而且可以一次完成多道工序,节约土地成本。节约成本意味着增加利润。”
免耕播种机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机械。要让客户接受产品,首先要介绍保护性耕作的理念和技术。图为徐淑玲介绍她的产品如何满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
第一代免耕播种机研发成功后,徐淑玲和R&D团队坚持“研发、推广、改进并举”的理念,研发出一代又一代的“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在种植小麦的基础上,通过更换排种器,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经济作物、不同作物一次性免耕施肥播种的需要。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伟大。
绵绵秋雨中,沿着白马寺前的G310国道,往西一公里左右,路的左侧,巨大的法国梧桐的阴影下,有一个小工厂。工厂的门楼看起来很简单,门楼上七个金色大字“洛阳新乐公司”映入眼帘。徐淑玲的农机“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994年,徐淑玲和丈夫抓住压花门供不应求的商机,用在洛阳关林市场跑布料生意积累的3万元,在白马寺镇创办了机械设备厂,也就是新乐公司的前身。“当时主要生产浮雕门,赚了点钱。经过几年的努力,浮雕门被淘汰了。”徐淑玲说,抓住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后,她改造生产饲料粉碎机、铡草机等产品,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区赢得了较大市场。然而好景不长,这个行业的繁荣引来了盲目的跟风。许多小工厂蜂拥而至“街道两旁冒出了几十家工厂”,更有甚者, 他们以次充好,低价欺骗用户。徐淑玲的企业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不仅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也为未来积累了发展经验。
1959年4月,毛泽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年,徐淑玲出生在洛阳市白马寺镇枣园村。1977年,高中毕业后,她去了村里炭黑厂的实验室工作。1989年,炭黑厂由村办企业改为私人承包。徐淑玲和丈夫选择了离开,去洛阳关林批发市场经营布匹生意。在这十多年中,徐淑玲亲身经历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变化。“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了小麦收割机,但大多数人都不肯接受,宁愿用手割小麦,带着黄土背朝天。我是村里第一个用收割机割麦的人。我觉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伟大。”徐淑玲深情回忆说。
图为新乐机械设备公司装配车间,免耕播种机在望城总装下线。
1999年前后,徐淑玲四处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在一次学习和培训中,我认识了中国著名的保护性耕作研究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红文。李红文“保护性耕作很好,但没有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的设备,就是空谈”的论断给许淑玲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下定决心要研制出最能满足保护性耕作要求的设备。
一个小型民营企业,在没有资金、技术、人才的情况下,很难从事农机研发。在最困难的时候,洛阳市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找到新乐公司,想合作研发一种新型免耕播种机。双方一拍即合,立即成立了研发团队。经过多次角色转换,徐淑玲再次进入免耕播种机这个新领域。“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徐淑玲笑着说。
“你卖一台机器,你就成功了。”
农业劳动者不易,女性农业劳动者更难。徐淑玲在洛阳农机圈有个外号叫“老奈”。老奈是洛阳话,意思是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农机的研发推广周期比较长,在免耕播种领域坚持多年确实不容易。
在新乐公司的试验田里,大豆采用免耕沟播技术种植。每台机器的研制和改进都必须在实验场上反复试验。
第一代免耕播种机研制成功后,徐淑玲首先说服身边的亲戚朋友试用。如果效果好,她就帮忙宣传。如果效果不好,就弥补损失。这就逐渐打开了周边的市场。
说起升职,徐淑玲感触良多。“虽然机具很占优势,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很支持,但是普通人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好做。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就是磨破他们的嘴。他们也看别人种的效果。首先,当地农民接受这种机器需要时间。接受机器耕种后,在每个地方成功推广机器还需要时间,至少两年甚至更长。“许淑玲坚持认为,如果你能把世界从方寸看到方寸,你就成功卖出了一台机器。我们的机器质量过硬,只要是当地农民用的,都离不开。”
新乐公司一直坚持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历年来已获得30多项专利。图为新乐公司获得的各种奖项和证书。
新乐免耕播种机自上市以来,一直遭遇“山寨”问题。山东某大型机械企业看到新乐免耕播种机质量好,播种效果好,就偷偷仿制销售。新乐公司知道后,起诉该公司,要求对方停止侵权并赔偿。“现在,对方赔偿我们15万元,停止侵权生产销售,并依法收回已售出的东西。”徐淑玲说,“做小机器的时候,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研发出来的机器谁都可以仿制。现在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开发一个,保护一个,30多项专利由此而来。”
走出徐淑玲的办公室,天已经放晴了。厂区院子里的银杏树下,一排排刚刚下线的免耕播种机整齐排列。这些银杏树是20多年前建厂时种的,现在长满了银杏。
“好的产品质量是最好的售后服务。没有优秀的产品,就谈不上占领市场,让每一个用户都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才是我们永恒的目标。”为了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徐淑玲决定在公司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寻求合作伙伴,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不能把所有的专利都锁在柜子里,应该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新乐免耕播种机在柬埔寨旱作水稻无秧移栽示范获得成功,公司获得了柬埔寨的项目订单。“我们要响应‘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占领农机市场,国外的水稻产区。”徐淑玲自信地告诉记者。
在新乐公司的厂房一角,整齐地排列着刚下线的各种型号的免耕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