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是建立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科技之上的,很多科技都有战争的影子。田园风格的拖拉机就是其中之一。拖拉机诞生在坦克里。研究拖拉机的历史,对研究人机关系很有帮助。本文将介绍拖拉机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拖拉机的历史伴随着战争。
拖拉机总是给人田园的印象。比如大卫·林奇导演的电影斯特里特先生(1999)的故事就是基于这种印象。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戴草帽的老人的故事。阿尔文·斯特里特(Alvin Streeter)开着迪尔公司(Deere Company)1966年生产的小型拖拉机,去500公里外看他心脏病发作的哥哥的公路电影。
影片中8公里每小时的缓慢速度与美国广阔的景观相得益彰,让观众倍感舒适,但这样的拖拉机只是一种错觉。
斯特里特先生的故事剧照
拖拉机的出现与战争有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14年夏天。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告诉士兵们,他们可以在圣诞节前回家。然而,到了9月,战争陷入了僵局。
在战争最为胶着的西线,协约国和同盟国互相挖沟,形成了从英吉利海峡到瑞士边境长达800公里的战线。挖战壕的原因是机枪、炮弹等武器威力太大。
与让战争快速结束相比,这种为了避免敌人的战争而一点一点向前推进的风格导致了战争的停滞。士兵们在壕沟的另一侧架设铁丝网,每前进1米就会造成巨大的伤亡。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人们使用了各种科学技术。
首先是毒气。德国发明了窒息剂,诸如碳酰氯和腐蚀性芥子气之类的毒气被扔向敌人的战壕。毒气不仅使士兵士气低落,还使他们停止呼吸,皮肤溃烂。
另一种应用于战争的新技术是坦克。
坦克是由英国陆军工程师中校·欧内斯特·斯温顿爵士(1868~1951)首先研制的。他的灵感来自美国霍尔特公司生产的履带式拖拉机,被霍尔特公司投入西部战场运送物资。
斯温顿想:“如果把这些拖拉机改造成战场武器投入战场,难道它们就不能穿越战壕,突破沼泽覆盖的西线了吗?”但他的想法以失败告终。
虽然斯温顿的想法失败了,但却鼓舞了当时的海军部长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在当时领导了坦克的发展。他接受了海军航空兵发展“陆地战舰”用于机场安保的建议。1915年2月,他成立了陆上战舰委员会,开始研制坦克。
在多次失败后,总部位于英国林肯的农具制造商威廉·福斯特(william forster)生产出了一款105马力的实验产品“LittleWillie”。小威利装了戴姆勒的发动机,防弹衣和农用拖拉机差别不大。1916年10月20日,英军将世界上最早的坦克——49辆马克I型坦克投入了索姆河战役。
1917年4月16日,施耐德公司制造的132辆法国施耐德CA1坦克也被投入战场。CA1坦克也是受霍尔特拖拉机启发,由法国陆军上校让·埃斯特安(1860~1936)提出的。其实施耐德CA1直接用了霍尔特拖拉机的底盘。
战时的交通工具也从马变成了拖拉机。一战后,军用拖拉机相继问世。例如,大规模生产“性感”小型拖拉机的Allis-Chalmers公司也在生产军用拖拉机。
霍尔特拖拉机
代号LaS,德国重整军备计划。
一战后,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在实行征兵制的同时禁止保留空军和坦克,于是德国开始秘密研制拖拉机改装的坦克。
德国主要军工企业如戴姆勒奔驰、克虏伯、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厂(man)和亨舍尔继续研发代号为LaS的坦克。LaS是农用拖拉机Landwirtschaftlicher Schlepper的缩写。1935年3月纳粹德国宣布重整军备后,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生产出了I型坦克,即LaS。
由农用拖拉机改装的1号坦克
二战期间,几乎所有德国拖拉机企业都承担了坦克研制任务。1943年,德国公司Landz用50%的拖拉机生产坦克。
还有迹象表明,农业机械化本身具有军事意义。1938年,德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指出,“机器带来‘农村新兵国防效能的提高’,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妇女工作量的减少,德国的人口也增加了。”(汉斯·冯·德肯,《土地改革中的机械化》)
也就是说,当时的德国社会认为,熟悉农业机械的操作,可以使德国人在战时轻松操作机械化武器。换句话说,拖拉机和坦克的技术特性也带来了农民和士兵之间的功能特性。
和德国一样,苏联也在改变拖拉机和坦克。和德国一样,苏联也意识到了拖拉机的重要性。
1933年6月1日,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部分,苏联在南乌拉尔的车里雅宾斯克建立了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是苏联重要的拖拉机生产基地。
同年,该厂生产了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斯大林格勒重型拖拉机——CHTZ S-60。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用领导者的名字给拖拉机命名。然而,斯大林60是美国卡特彼勒60拖拉机的复制品。斯大林60型产量强劲,到1940年3月,共生产了10万台。随后,斯大林65拖拉机也被生产出来。这是一台巨大的拖拉机,装有四缸柴油发动机,重十吨。
Stalinez 65拖拉机
另一方面,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也是坦克生产的基地。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在战争期间生产了大约18000辆坦克。另外,这座城市被苏联人亲切地称为坦克格拉德,可见这座城市在苏联人民心中的地位。
1939年,苏联电影《拖拉机手》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的乌克兰村庄科尔霍斯上演。这是一部音乐喜剧,由男女拖拉机手主演。导演是伊万·皮夫(1901~1968),他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拍成电影,如战后的《白痴》(1958)、《卡拉马佐夫兄弟》(1969)。
有意思的是,影片开头,拖拉机手在开拖拉机的时候先把手张开,转身唱朗朗。虽然这样开车很危险,但司机并不在意。
拖拉机司机
司机唱的歌音译如下:
“我们在工厂和工厂工作,我们保卫国家,我们保卫国家。装载火炮的坦克的强力攻击,以速度和不间断的炮击。炮火的轰鸣,钢铁的辉煌。在坦克愤怒的行军中,斯大林同志带我们上战场,总元帅指导我们。”——拖拉机手(1939,苏联)
从歌词可以看出,这不是一首拖拉机歌,而是一首坦克歌。而且,在这部影片中,拖拉机手被引导成为坦克手。一个长得像科尔霍斯的领导当着女拖拉机手的面说:“拖拉机就是坦克!你可以保卫你的国家!”
影片最后一幕是悬挂斯大林画像的婚礼场地。在祝贺拖拉机手夫妇的场景中,一位领导发表了“打败德国”“你们拖拉机手从拖拉机换成坦克”的讲话。新娘唱着《没有我们的一寸土地》《敌人到哪里都要被击退!歌曲缓缓结束。
虽然影片描绘的是二战的东线,但是从里面的细节可以看出拖拉机对于苏联人民的意义以及在战争中的作用。
拖拉机是具有双重性格的机器。当然,拖拉机不仅在德国和苏联使用。
在意大利,菲亚特于1910年制造了第一辆拖拉机,1917年,意大利试制了第一辆坦克——菲亚特2000。
法国雷诺也从19世纪末开始研发汽车,历时20年,直到1919年制造出第一台20马力履带式拖拉机HI。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的坦克基础上制造的。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诺和菲亚特都生产坦克和军用车辆。
波兰Urus公司成立于1893年,是一家食品企业,但它于1922年首次推出拖拉机。在接下来的五年里,Urus公司制造了100台拖拉机。虽然1930年该公司濒临破产,但在政府救助下成功生存,随后该公司生产了700辆军用拖拉机。
从以上意义上来说,拖拉机和坦克可以说是双胞胎,就像《化身博士》和《海德先生》中的哲基尔和海德(心理学上“双重人格”的代名词),是具有双重人格的机器。
旧约《以赛亚书》中记载“重剑为锄头,重枪为镰刀”。随着拖拉机的出现,剑变锄头,锄头变剑的时代已经到来。
哲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