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企业会员第1年

山东利亚锐诺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加关注0

林业机械及设备

搜索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首页 > 公司新闻 > 61年前珍贵视频!揭秘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公司新闻
61年前珍贵视频!揭秘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2023-09-26IP属地 湖北72


61年前的今天,1958年7月20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开门迎客。洛阳到处都是人,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中国不能制造拖拉机历史的结束。东方红拖拉机出厂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网络名人”。

在那激情的岁月里,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了全国60%以上的机械化农田,“东方红”成为中国农民心目中农业机械化的象征。

让我们一起回顾,激情燃烧的时光...

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

“一开始,36名老巴鲁脱下军装,换上工作服,兴高采烈。我们晚辈没有机会亲眼看到他们,但他们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让我们成为了真正的‘富二代、富三代’。”

说这段话的人是约翰·杨,中国易拓零件仓库的负责人。

2003年大学毕业后,他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北上广”。在父亲的一再鼓励下,他最终选择了在国内应聘十几年的工作。

但是,要说让约翰·杨真正静下心来在这里扎根的“初心”,还要从他的爷爷和他小时候经常听的故事说起。

约翰·杨的祖父杨一川是一位老革命。早年参加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解放战争胜利前夕,随军南下,调到河南南阳地方建设。

杨一川告诉孩子们,第一批参与筹建新中国第一家拖拉机厂的人中,就有刚刚告别战场的老八路36号。他们有的还没卸下腰上的“盒子炮”,就带着一股硝烟匆匆赶往洛阳。

1953年,时任农机部部长、时任南阳地委书记的杨奉命带领一批干部到洛阳筹建第一拖拉机厂。29岁的杨一川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的职务是南阳地委党委书记。

来到洛阳后,杨一川被任命为团委第一书记,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家拖拉机厂建设的全过程。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当年,没见过拖拉机的人,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在一片荒野上,建起了一座“十里红拖城”。

那是一个艰苦奋斗的时代。设备差,原料不足,生活匮乏...那时候建筑者没有住房,挖的窑洞不够住,就当被子当床用。有时他们醒来,发现自己在某个未知的时间掉进了墓坑。

当时,一位易拓工人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挥锤挥汗,

我为我的祖国制造铁牛。

三山五岳仰视,

黄河和长江高喊加油。

……


易拓员工全力以赴确保生产。

195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按照计划,第一拖拉机厂将在1958年底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为了赶工期,半年多的时间里,所有工人每天吃住都在厂房里,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

在这种高涨的驱动下,一个个“第一”开始出现。

6月20日,铸铁车间的冲天炉产出第一批铁水。

7月8日,生产出第一台燃油泵。

7月13日,第一台柴油机生产出来。

在那个“没有专用设备就有万能工人”的艰苦年代,杨一川和他的伙伴们终于迎来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

7月20日,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54履带式拖拉机隆隆驶出工厂大门,受到人民的欢呼和庆祝。


1958年7月20日,第一辆东方红拖拉机出厂。


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到农村。

这一天也成了杨一川经常给孩子们讲的一天。这辆红色的拖拉机是故事的主角。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每每回忆起那天的情景,老阳都会深情地对家人说:“易拓是共和国的长子,拖拉机是我们的孩子!”

后来随着工作调动,杨一川去了外地,但退伍后又回到了洛阳。

1996年冬天,身患重病的杨一川仍坚持让儿子推着轮椅来到易拓奠基仪式的基石前,轻轻抚摸着石碑,喃喃自语:“我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多好听的名字...


东方红农业博物馆展品:毛泽东主席批示。

在东方红农业博物馆的陈列柜里,有一张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批示,上面写着:拖拉机型号和名称不得使用外文。各种拖拉机的款式和性能必须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必须综合利用;它的成本应该尽可能地降低。


安顺宗回忆起父亲安道平给“东方红拖拉机”取名的故事。

在这个指令的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就是安道平。退休干部安顺宗对他父亲的这个故事太熟悉了。

1958年初,在紧赶工程进度如火如荼的同时,易拓专门组织工程师编写了一本名为《D T 54拖拉机》的产品手册,用来介绍拖拉机各部件的性能、用途、驾驶、修理和保养。

无独有偶,这本书刚刚出版,就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批示:“拖拉机的型号和名称不要用外文字符。”于是,易拓开始动员全体员工给拖拉机命名。同时,中央有关部委和洛阳市有关单位也被动员起来,大家给新中国生产的拖拉机起了名字。

一是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提名“铁牛”。经过讨论,易拓的员工对这个名字不满意。

后来洛阳市又起了龙门、白马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字,因为洛阳有龙门石窟、白马寺等著名的文物古迹。“白马”的名字提出后,易拓冲压车间的几个工人还专门设计了一个“白马”铭牌。这个铭牌中的白马头朝左,四蹄用力奔跑。但是“白马”“龙门”这样的名字,并不是洛阳独有的,员工们觉得一个耽误不能代表一个耽误。

第二天,时任易拓厂办公室副主任的安道平前往洛阳市相关负责人处商谈拖拉机的命名事宜。就在他无功而返的时候,他听到有人在厂区里唱着民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起来了...

东方红!多美的名字啊!它庆祝共产党和新中国。结果,这个日后中国商标史上最特殊的名称立即得到了易拓全体员工的认可,并很快得到了第一机械部的批准。


农民热烈欢迎东方红拖拉机。

从此,“东方红”三个醒目的红字出现在易拓制造的所有拖拉机头上。易拓生产的54型履带式拖拉机终于有了一个响亮而自豪的中国名字。

苏联帮助建设易拓的总专家布科夫得知这个名字后,激动地回信说:“东方红,多好的名字啊!中国的农民会开着中国制造的拖拉机去迎接太阳。”


东方红农业博物馆展品:第一代东方红54履带式拖拉机

她把拖拉机开到了人民币。


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基于梁军驾驶拖拉机的人民币。

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一元女拖拉机手的原型,今年已经90岁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谈到了自己与东方红拖拉机的不解之缘。

1948年,国家从苏联进口拖拉机,在北安开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梁军第一个报名,经过严格的考试,终于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1950年,梁军率领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开垦土地。当时她开的是日本、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的拖拉机,以至于经常开玩笑说:“什么时候才能天天开中国制造的拖拉机?”

1959年11月,第一拖拉机厂刚刚投产,就向北大荒交付了第一批13台东方红拖拉机。

时隔60年,梁军仍对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当时黑龙江省政府领导找到我,希望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驾驶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一听说拖拉机的牌子是‘东方红’,心里就觉得亲切,忍不住想象它是什么样子。”

在一个特殊的欢迎仪式上,梁军驾驶东方红拖拉机走在前面,媒体记者定格在那一刻,照片随即在中国走红。

谈到当时的感受,梁军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有了东方红拖拉机,就不用开‘联合国’了。”


梁军第一次驾驶东方红拖拉机。

从那时起,梁军和中国就结下了不解之缘。1962年春天,她专程来到中国。“我亲眼看到熟悉的发动机、后轮轴和其他零部件从生产线上走下来。上面有一台起重机,下面有一辆汽车在行驶。工厂太大了,我没能走到最后。跟我上世纪50年代去苏联的汽车厂差不多,更别说我有多开心和自豪了。”

之后,梁军曾多次到一拖参观,1995年,她还到洛阳为第100万台东方红拖拉机下线剪彩。2005年,梁军被聘为“一拖荣誉职工”,从那以后,梁军介绍自己时都会自豪地说:“我是一拖的荣誉职工,是一拖人。”


1995年10月1日,梁军驾驶第100万台东方红拖拉机


梁军身穿一拖工作服和东方红拖拉机合影

201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主席与全国劳模同庆“五一”节,共话中国梦。梁军告诉习近平主席,她是中国一拖的荣誉职工,中国一拖的拖拉机现在很先进,不改名、不改姓,还叫“东方红”。她还说,如果再选择一次人生,她还会做一名拖拉机手,为祖国耕耘、拓荒。

200壮士挑出一座工厂

“新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厂,是硬生生挑出来的……”这是一拖退休职工刘福生讲述的故事。

一拖运输处装卸队合影

一拖建设初期,有一群硬汉子组成的装卸队,他们的事迹曾轰动全国,其中的代表曾赴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刘福生的父亲刘得仓,就是这支装卸队的一员。

At the beginning of Yituo's factory, the preparatory group transferred more than 200 loading and unloading teams from Kaifeng and was ordered to go to the deserted Yituo construction site first.

1954年底,洛阳下着大雪,装卸队队员来到河的西侧。接他们的人指着白雪覆盖的旷野说:“这是易拓的工地。”

当时,工人和他们的家人住在涧河北侧的村子里。附近的涧河上没有桥。冬天,当河水结冰时,他们在冰上过河。夏天河水泛滥,他们就用齐腰高的水过河。

当时没有机械化装卸设备,所有基建物资设备都是由装卸队从火车上卸下来的。由于批量大,时间紧,必须有人24小时卸车。

没有装卸设施,没有安全防护,只有拼搏精神。一个200斤的麻袋扛在肩上,沿着摇晃的木板,从车厢里下来。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包从踏板上摔下来。

建厂房,建围墙,需要大量的砖。从外地用火车运过来后,就要靠装卸工一个个卸下来。手套磨破了,手也磨破了。有什么工具可以卸更多的砖,既省力又避免磨坏手?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装卸工队长应龙终于成功了。一次可以塞五块砖,不用搓手就能加快卸料速度。后来,砖夹在业内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卸砖的专用工具。

由于车皮紧张,不能超过时限压车。来到货车旁,即使下大雨也要卸货。一辆平板车装60吨砖,5个人要在25分钟内卸完。因为卸完一辆车,几分钟后另一辆车就到了。

装卸队的人不按时吃饭,家属只好把米罐扛到铁路货场。卸完车,大家都忘了擦汗洗脸,就抓紧时间吃饭。下雪的时候,米饭冻成了冰块,没有地方加热米饭。大家只是用黝黑的手抓着饭团,就这么吃着。

最苦的是夏天卸煤。烈日下,装卸队的人光着膀子抬煤、卸煤,煤尘和汗水在他们脸上、身上形成了粉彩水墨画。虽然又苦又脏又累,但大家都精神抖擞,因为厂领导下班后也来到货运现场,脱光了衣服上车,抬着铁升降机和大家一起卸煤。这些从部队转业的干部,和老八路作风一样,一样赤膊上阵,一样汗流浃背,在煤车上黑手吃干包子。卸完煤后,他们和工人一样,身上脸上都沾满了煤灰,还幽默地说:我们都变成非洲人了。

这些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男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怕流血流汗,就怕耽误建设。

拖车运输办公室的装卸人员正在工作。

60多年来,中国易拓的东方红拖拉机始终是中国农田耕作的主力军,始终凝聚着几代人的“初心”。

短短60多年,随着中国的不断转型升级,中国从一个连人民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落后农业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农业机械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国。这背后,是无数人坚持“初心”,践行“使命”。

从20世纪50年代的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到80年代的东方红小四轮拖拉机,再到本世纪初的东方红大轮拖拉机,再到现在的东方红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智能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始终引领着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发展,不断推动着中国农机工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