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我村里的人说,你们新改进的精密播种机能精确播种。不需要剪苗,也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快给我装一个。”在沾化区泊头镇费村,邻村村民宁开着拖拉机来到这里,找到元帮他更换新的多用播种机。
说起袁,他是泊头镇有名的农民“发明家”。他设计制造的播种机功能强、效率高、耐用,深受当地农机合作社和农民的喜爱。从2002年开始,他根据市场需求,研制成型了20多台播种机,以及拔柴机、放秧装置等多种辅助机械。目前他有8项国家专利待推广,解决了成千上万农民种田的烦恼。
走进袁的住处,几间小平房并没有暴露在阳光下,即使在白天,它们也略显昏暗。农机配件乱堆在院子里。乍一看有点像废品回收站。
从小学文化到“农业专家”,袁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磨难,也正是这些磨难成就了他现在的样子。“别看播种机的结构简单。做好这件事不容易。零件的材料、成本、功能数量、耐用性等。都深有学问。”袁的演讲很平实,却道出了创业时的艰辛。
袁小学毕业后,辍学当了一名木匠。农忙之后,他做了一些家具和木制农具来贴补家用。他制作的精巧家具经常被抢购一空。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逐渐取代了畜力耕作,元的木制农具开始滞销。为了研制新型播种机,袁每天泡在地里,近距离观察什么样的农业机械使用起来更方便。有一次,他在地里看到一台大型播种机,只要旋耕机一转,播种机就会把种子放下来。旋耕机在掉头或刚启动时,会浪费很多种子,播种密度不均匀,不仅浪费种子,还需要人工二次播种。回到家里,袁开始反复琢磨这件事, 甚至晚上做梦。那段时间,他每天一大早就跑到地里,跟在播种机后面。灰尘和汗水混合在他的脸上,流了下来。最后,经过数百次实验,问题解决了。目前,他平均每年能卖出近1000台播种机。最好的时候,他一年能卖出3000多台播种机,年收入近100万元。
现在袁已经65岁了,但他没有退休的打算。“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氛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继续干下去。”
然而,袁的两个女婿都不愿意接班:“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当机械师,又脏又累,也不愿意多给钱。如果有年轻人想学我的手艺,我会免费教他。”
前不久,袁新研制出一种优秀的抓地式玉米播种机,能很好地与地面贴合,改善了以往深播浅播的局面,保证播下的玉米离地面完全一样的深度,出苗率自然高。
“我花了两三年才搞清楚这个播种机。成品还没出来,就有很多人来预定,根本不担心卖不出去。”袁乐呵呵地说,“成品一出来我就申请专利。毕竟这都是我的心血,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播种机安装之前,袁正在仔细地打磨一个小零件,好像在做一件工艺品。正如袁自己说的,他做的每一台机器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无论什么时代,精雕细刻、基业长青的“工匠精神”都不会过时。他希望这些普通的农机产品也能把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