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企业会员第1年

山东昌隆节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加关注0

农业机械及设备

搜索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首页 > 公司新闻 > 我的梦想是有种花生的地方,就有我们的播种机
公司新闻
我的梦想是有种花生的地方,就有我们的播种机
2023-07-29IP属地 湖北36

“我在新闻联播里看到我们的花生播种机在工作。虽然只一闪而过几秒钟,但我真的很开心!”

主讲人是花生播种机主要研制者之一、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花生创新团队岗位科学家王东伟教授。

十几年来,这位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农机专家和他的团队一起,研发了30多种花生机械设备,基本涵盖了花生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产品畅销东南亚、中亚地区。疫情期间,他们研制的3000台花生播种机活跃在中国的沃土上,顺利完成了疫情期间的“春耕备耕”考试。王东伟和他的团队被农民和农机大户亲切地称为“农业超人”。

农家男孩:种花生的苦我都干过。我知道。

出生并成长在山东泰山脚下一个小村庄的王东伟,从小就有一个“农机梦”。

上世纪80年代,春暖花开,村民们就扛着锄头种花生,一天到晚忙到累得憋不住。王东伟回忆说,秋天收花生的时候,父亲在前面刨,他在后面收。一天下来,人们都筋疲力尽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辛辛苦苦种花生,收花生。那种滋味,只有亲身做过的人才知道。”王东伟说。从此,一颗关于农机的梦想种子在这个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上了大学,他直接选择了农机专业,决心改变几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状态。

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十余年,王东伟和他的团队围绕“花生芝麻特色油料作物机械化”这一国家重要需求,承担了3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在农机设计和结构创新上,他建立了花生高速播种和多垄多行联合收获的理论体系,为我国花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团队首创了“内填式排种技术”,这是突破花生播种机械核心技术的一个关键。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团队研发的播种机可以适应国内外各种花生品种的播种,播种时机械对花生胚芽的损伤率控制在1%以内, 属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亚和东南亚有许多农业大国。我们的机器不错,市场巨大!”青岛万农达花生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忠海告诉记者,他的公司是王东伟队的长期合作单位。公司不仅为国内花生生产提供大量优质机械,而且有多种产品走出国门。

截至目前,王东伟团队研发的多项农业机械已实现产业化,在全国27个省市和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增收超过1亿元。

“我的梦想是,只要世界上有花生,就能看到我们的花生播种机和收割机。”王东伟说。

“绝望的三郎太”:他不在实验室,而是在野外。

在青岛农业大学,“农业超人”王东伟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王教授在工作中是一个“绝望的”人."这是合作单位对王东伟最简单、最直接的评价。

四垄八行花生地膜播种机是一系列创新农业机械中的“明星机”,背后有王东伟及其团队的大量心血。在研发过程中,如何成功实现折叠,让团队伤透了脑筋。王东伟和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个又一个方案经历了“提出——否决——提出——否决”的崩溃过程。那段时间,学院办公楼二楼南侧一整排房间的灯通宵亮着。团队中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熬夜学习,但王东伟总是比他们熬得更久。实在没灵感的时候,他就一个人下楼,去实验室苦思机器。最终,他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问题。

没日没夜地干活,地里成了“家”。样机测试往往需要在现场反复调试几天。馒头、煎包和其他方便食品是王东伟和他的团队的主要食物。

“不管怎么说,他的心思都在实验上。一天吃三个包子也不过分。吃完了他连自己有什么馅都不知道。”助手何笑着对说道。

经过一次次精心雕琢,研制出了具有自动排行和折叠车架功能的四垄八行花生有序铺条收获机。这种机械填补了目前相关花生收获机械设备的空缺,大大提高了我国花生两级收获的机械化水平。

现在,王东伟和他的团队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苗果两用花生联合收割机也已改良到第三代。该机创新了花生收获方式,集挖掘、夹持、输送、苗藤根部分离、苗藤装袋(打捆)等功能于一体,也是目前世界上作业幅宽最大的花生联合收割机。

专利172项,国际发明2项,国内第一27项,全球第一11项...在王东伟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中国花生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已经从“有机可用性”快速发展到“有机可用性”。创新农机的陆续发布,让无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走上了现代农业之路,也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严教授:农机不能用电脑制造。

“袁隆平院士说,计算机里种不出庄稼,我们这个专业也是如此。农业机械是电脑里造不出来的。”王东伟说,在他的教学理念中,核心是注重实践。

王东伟的教学团队是一个遍布全国高校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作为团队的第二任组长,他所在的班级采用常规课程与竞赛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激发创新活力。

“一章一节一个案例、虚拟现实的有机结合”,这种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体验到理论转化为应用的快乐,进而产生学习农机专业的自豪感。而这种喜悦和自豪可以支撑学生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王东伟说道。

平时平易近人的王东伟,在专业学习时会变得特别认真。学生给他的设计作业,没有主观上的疏漏和错误。

“苛刻”的背后是王东伟自己的例子。2019年9月,他指导研究生为开发新模型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这是一个实践练习,没有现成的答案。

“在实战演练中,学员们一个个败下阵来,个个垂头丧气。”学生郑回忆说:“当时是王教授自己做的。从当天下午5点一直到第二天12点半,他都没有合眼,只是在计算新型号的参数。想通了,他就把大家叫来教,下午就赶去外地开会了。”

这种务实的教学风格也带来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王东伟指导的学生团队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特等奖、一、二等奖;青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山东省金奖,连续四届“东方红杯”全国智能农业装备大赛特等奖。他带领的大学生智能农机创新团队也获得了大学生创新的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作为一所地方农业院校,为国家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在王东伟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贴近农业生产、扎扎实实解决问题的优秀作风;我看到了他以生产需求指导教学实践的创新探索,这也是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应有之义,值得学习和推广。”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娣说。

(记者通讯员薛)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