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种者观察现场。
□全媒体记者杨/图
“R&D机具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节约了成本,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效率。目前机器已经卖完了。”10月30日晚,该机的研制者之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唐研究员在微信朋友圈里说。
唐所说的机器,是指稻茬麦免耕施肥播种机。
发展了20多年
克服小麦播种的问题
回顾播种机的发展历程,唐介绍,他的团队一直专注于水稻后小麦播种技术的研究。从1980年的免耕技术研究,到1990年的免耕开播水稻秸秆覆盖栽培技术研究,再到本世纪初的免耕旋播技术研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解决了不同的技术难题。
其中,免耕旋播技术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机器小巧轻便,工作效率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扶拖拉机越来越少,动力和播种机的一体化设计限制了动力的多样化使用。另一方面,收割机也从小型的半喂入式发展到大型的全喂入式,进行社会化服务的农业手在追求作业速度的同时,又不愿意进行缓慢、耗油的切碎作业,因此高茬收割盛行。
“第一阶段是2004年到2012年,我们以手扶拖拉机为动力进行整体设计。”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告诉记者,现阶段水稻收割时要求将秸秆切碎、撒播,播种时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等程序。
第二阶段是2013年至2019年。“我们从机械设计、农艺优化、动力类型等方面研究形成了灭茬旋播技术。”李说,这就彻底解决了稻后麦播的问题——从“不播,不整齐,长不好”到“播了,不整齐,长不好”。
“四川制造”免耕播种机升级版的大规模应用始于2017年。唐介绍,小麦播种时,广汉市金盏镇种粮大户吴担心水稻收晚,秸秆量大,不知如何播种。唐商量后,买了灭茬机和2BMF-12型免耕带旋播机,仅用8天就完成了600亩播种。
“当时用这台机器,病虫害杂草防治大大减少到三次,不完善粒0.45%。与过去相比,小麦不仅种了,而且种得好。”吴春告诉记者,最终平均亩产达到480公斤,亩产产值达到1209.6元,亩产净利润359.6元。
走出蜀都乡
“四川制造”小麦免耕播种机广受好评。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今年购买了17台播种机,推广当地小麦抗湿播种。”唐介绍,近年来,升级改进后的新一代机具不仅在四川广泛使用,还走出了蜀乡,在豫、苏、皖、鄂等小麦主产省稻茬麦区表现良好。
“江苏70% ~ 80%是稻茬麦,非常需要适合稻茬麦生产的播种机。”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研究员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秋播季节降雨较多,秸秆还田较少,当地免耕播种机在播种时经常遇到秸秆缠绕、旋切等问题,影响播种进程和效率。
同样的麻烦发生在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湖北省国营清河农场农技推广站站长曾祥志告诉记者,当地稻茬小麦最佳播种期一般与雨季重叠,滚筒播种机作业受限。
与江苏、湖北小麦播种时的天气类似,我省稻后小麦播种时由于秋雨连绵,土壤湿漉漉、黏糊糊的。我省小麦生产通过“稻后麦免耕旋播技术”及配套研发机具的合作,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四年前,我们通过专家交流得知四川有这样的机器,决定引进,试图解决湿土、秸秆还田容易堵塞排种管、秸秆缠绕等问题。”王对说道。
曾祥志告诉记者,这台机器可以机械多用。在小麦播种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发现水稻直播也可以。此外,它还具有种肥调节精度高、机械仓种肥容量大、播种质量高等优点。“在防潮播种方面效果尤为突出,平均每天播种面积达到50 ~ 65亩。”
"除了增加产量,机器和工具还节省劳力和金钱."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黄淮南部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研究员王永华说,原来常规播种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四川造”小麦免耕播种机集除草、旋耕、播种于一体,省力高效。
“川产小麦免耕播种机受到各小麦主产区的认可和欢迎,因为省外使用的机器往往是从旱地机器上购买的,不适合水旱轮作稻茬小麦,而四川专家针对稻茬小麦这一难题,专门研制了适应性强的小麦免耕播种机。”唐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