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学院时期礼堂
今天河北农业大学东校区
[阅读技巧]
经清朝皇帝御准成立,以“振兴农事”为己任,开创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
历经110多年,成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探索史的缩影。
“农业教育不实践得不到真谛,不实验探不到精微,实践和实验都不能偏废。”它提出的教育理念在100多年前就被置若罔闻。
它历经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却从未停歇,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农业人才。
《太行山路》是对它最好的诠释;时代楷模李保国就是最好的诠释。
是我省另一所百年名校——河北农业大学。
中国最早的
创办高等农业教育。
在保定老火车站的东南部,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
喧闹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店铺,无不显示出保定这座古老城市的现代气息。
身处其中,很难想象这个第三产业极其发达的地区,在100多年前就是河北农业高等教育的发源地。
1902年,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直隶农业学校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当时已经奄奄一息的清政府为什么要在这里办农学堂?直隶农校在河北乃至全国农业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清朝末年,国内国外。随着西学东渐和改革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兴办新的学校,已成为当时开明人士的普遍共识。早期新学校的建立主要集中在工业方向,希望实现强兵这个富国的愿望。但由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只有农耕,没有农业法,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建立新农校的必要性。”研究校史多年的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吴雨晴介绍。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晚清重臣、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向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呈上奏章,说:“直隶贫瘠,不讲求地理位置,光靠振兴农事谋生是不够的。查了一下国外,虽然是以工商业为主,而且特别注重农耕,部门统一,学校教……”
今天,这座纪念馆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校史馆,记者看到了一份奏折。奏折的最后,是光绪皇帝亲笔批注的“知”字。
就在这三个字得到皇家批准的几个月后,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直隶农业学校诞生了。袁世凯任命其助手黄靖为学校总经理,校址选在保定西关霍家花园。
1903年,直隶农校成立一年后,袁世凯向清廷汇报了一年来直隶农工行政的准备情况。在谈到农业学校的建立时,他写道:“...教算术,理化,地理,历史,金石学,动植物学,各种农学,五年毕业,科目准备充分,讲课精彩,是农学的高级水平。
“从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可以得出,当时的农校办学水平属于高等教育。1904年,直隶农业学校改为直隶高等农业学校,由清部立案。这是直隶农校自创办以来一直是较高教育水平的又一有力证据。”吴雨晴认为。
“从国立农林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时期只有两所大学的前身成立。一个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农校。1898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创办,初具中等教育水平。1906年起开设高等师范课程,更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校,所以其高等农业教育要从1906年算起。另一个是南京农业大学,起源于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校农业博物系,后并入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和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到1914年, 私立金陵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四年制农科,开始大学高等农业教育。"
吴雨晴告诉记者,“因此,直隶农业学校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实行高等农业教育的机构,可以说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第一所。”
这一观点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1994年,著名农业教育研究学者周邦仁、许飞在《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史》一书中指出:“直隶农业学校是中国大学性质农业教育的开端。”2007年,近代农业教育史专家、南京农业大学包平博士也在《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中写道:“直隶农校是中国大学农业教育的开端。”
“中国的封建王朝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然而,长期以来,农民大多凭经验耕作,并不把它当作一门科学。直隶农业学校的建立和农业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为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注入了新的科学活力,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吴雨晴认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为河北农业科教奠定基础。
“在袁世凯的推荐下,直隶农业学校首任总经理(校长)由他的助手正司道太黄靖任命。清代正司道台的官阶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清政府对直隶农校的重视可见一斑。”吴雨晴告诉记者。
目前关于黄靖的个人资料和办学思想的描述并不多,但从他对1905年出版的《北直农报》白话刊物的介绍中,仍可看出他对振兴农业的重视:“天下事,看似缓,实则急。看着远,真的近,这就是种地的事。虽然对人民来说是枯燥的事业,但确实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请问,无论哪个国家,哪个人,离开了粮食,还能活吗?”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直隶农校聘请了日本农学家那原正三参与筹建期,并聘请了多名日本老师和少数欧美老师。
建校之初先设农学和蚕桑,后加林学,分为预科和速成班。报名的学生都是中学毕业。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当年入学考试的具体内容。但从“英语、语文、代数、博物、物理、化学”等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上,我们不难感受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建校之初,专业课没有专门的教材。外教授课,旁边有专门的翻译。翻译的文本被编辑,然后印刷成教材。在校期间,我学习了26门课程,如‘作物、园艺、养蚕、畜牧生产、经济和农业管理、农业制造和法律’。学校有一个农场试验田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实习考试包括‘解剖实习、养蚕实习、作物实习’等等。”河北农业大学历史博物馆负责人夏志学告诉记者。
严格的教学要求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905年,清部派员视察学校,并在评语中写道:“本校教职人员适当,管理及师资均合格,设有考点、候课、展览厅、器械部、实习室等。都是安排的很好,学生成绩还是很优秀的。"
农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也受到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河北农业大学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直隶总督杨世英关于直隶高等农业学校毕业生待遇的奏折》。根据奏章内容,毕业生按考试等级奖励官职,考试奖励分为五等。优级、优级、中级均命名为举人,授予周知、知府等官职。中等水平以下可以继续学习,考试通过后会有奖励。
“可见农校对早期学生的培养、考核、奖励是非常严格的。为此学校为河北乃至全国现代农业教育科技培养造就了一批基础人才。”吴雨晴说。
在早期农业人才数量上,直隶农校首屈一指。据清朝1910年统计,“全国高等农业学校五所,学生530人,其中直隶一所,学生149人,占全国总数的28%,为全国之冠。”
之后,农校虽然经历了清朝灭亡、民国建立等时代变迁,学校几经易名,但其严谨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教学质量一直延续。
1933年入学的学生毕焕武晚年在《校史笔记》中写道:“当时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都比较高。其中有毕业于法国巴黎国家农业学院的许教授...他们当中有很多外教……”
后来留校任教并在河北农业大学担任教授的毕焕武,成为我国著名的农学家和作物栽培家。2013年,100岁的毕焕武教授在保定病逝。
“从1902年到1937年,学校招生约2000人,毕业约1000人。这些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并不算多,但他们是一个火花,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吴雨晴认为。
在此期间,园艺师、果树专家孙兴东,著名的大豆、牧草专家,我国玉米杂交育种的奠基人杨云奎等先后在该校任教。学校培养出了中国湖沼学和海洋动物学奠基人张西、著名化学家周发启、国家民俗学家杨坤、作物遗传学家祖德明等优秀毕业生。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河北农学院。学科门类齐全的河北农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林学系调整到北京,参与组建北京林学院;畜牧兽医系调入内蒙古,参与组建内蒙古农牧学院;农田水利系转到武汉,参与组建武汉水电学院。
一时间,河北农学院赢得了“新中国农业教育发源地”的美誉。
贯穿始终的一个原则
办学理念的百年传承
熟悉河北农业大学的人,说起农大的师生特色,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接地气”这个词。
在河北农业大学,从教授、导师到普通学生,只要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人士,总会往基层、大山、田间跑。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为“农业科学,归根结底,要落到实践中才有意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河北农业大学的基础和特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的结合;“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和朴实的学风,在河北农业大学110多年的风雨岁月中一以贯之,积淀深厚。
实际上,农业实践的传统从河北农业大学建校就已经确立。
“直隶农校创办之初,直隶总督袁世凯就认为‘只有农业工作,才须实验性的调查和细化’。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通过科学实验来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基于这种认识,1902年建校之初,清政府还设置了直隶农业试验田。”吴雨晴告诉记者。
“最早的农场学校和农场试验场的地址在保定老城护城河西南。以前有个菜园,叫获嘉园。之所以选择那里,是因为地方宽敞,占地400亩。二是因为一亩泉水从那里流下来,便于灌溉。”吴雨晴介绍道。
创办之初,由农校候选人李担任农业试验田主任。当时,袁世凯派人从日本购买制烟设备,在农业试验田设立烟厂,在农校学生的参与下开始制造香烟。仿制香烟成功后,他派人指导农民种植香烟。
1903年4月,慈禧和光绪皇帝参观了西陵,在保定逗留了三天。袁世凯专门在城南门修建了一座宫殿,并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农业试验田出产的香烟。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很高兴,御前嘉奖,赐‘福’字。农业实验场创办的烟厂是中国自办卷烟工业的开端,也是中国第一家官办卷烟厂。后来这个烟厂和晋察冀烟厂合并,组成了现在的保定玉兰烟厂。”夏志学告诉记者。
在烟厂之外,其他科目的农业实践也在试验田里进行。《见证中国一百年》这本书刊登了一张1903年农校师生用马拉播种机播种实践的图片,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耕作设备。
1906年,直隶农事总会成立。同年,农业局和试验田划归高等农业学校负责。因此,高等农业学校集农业管理、试验田、农业推广和农民协会于一体。这种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直隶农业科技新知识和新产品的推广,推动了直隶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考点逐渐成了学校的实习农场。
“试验田分为养蚕、普通、园艺、技术四个部门。每个系派两名毕业生现场实习。蚕桑系教学生种桑养蚕,综合系培养学生种植普通作物;园艺部主要尝试种植和繁殖特色花木和西式果蔬;工艺部是做烟酒罐头等农副产品的。”夏志学说,“蚕桑专业的学生有一个作业。入学时,他们会发几个蚕种让学生体验从养蚕到缫丝的全过程。除了丝绸之外,当时技术生生产的产品有十二三种,有糖、栗粉、酱油、烟、酒、皂等。”
在过去的三四年里,农校的学生毕业后既有知识又有实践,可以亲自教农民如何种粮,如何种树,如何饲养牲畜,如何制作肥料,如何把坏地变成良田,如何把细粮变成大粮,对改变传统农业的封闭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08年,清政府的有关统计列出了当时中国八个硕果累累的农业试验田,直隶农业试验田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实验条件、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规范,在农业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学校以学历教育为主,农业试验点以试验研究为主,农业局和农会以对农民的技术推广为主,相互协调,形成教学、科研、实验、示范、技术推广紧密联系的体系,在全国农业高校中首屈一指。”夏志学认为。
1917年,该校校长郝在《民国四、五年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绩报告》发表的导言中指出:“农业教育不经实践,不能得其真谛,不经实验,不能得其精微。实践和实验不可偏废。”一个世纪前的这段话,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至此,河北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基本确立,传承百年。
“太行山道路”
写太行山上的论文。
2016年4月10日凌晨4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李保国教授1981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30多年来,李保国一直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山新愚人”,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都写在太行山上。他每年在山区耕作200多天,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48小时,李保国仍在上班的路上。
“李保国教授是时代的先锋,人民的楷模,我校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但李保国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的事迹也不是个例。他的背后是学校30多年来坚持的‘太行山道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毕业生。”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饶桂生认为。
太行山流经我省24个县(市),800多万人在此休憩。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落后,到70年代末,太行山区的许多人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太行山区的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当时的背景下,开发太行山成为我省的一项重要任务。
经过论证,河北农业大学选择易县杨家庄公社作为山区综合治理实验区。1979年,学校组织6个系、11个专业的40多名教授、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带领100多名学生到太行山区,拉开了太行山综合开发的序幕。
学校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山区开发总体思路:“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解决太行山区人民的贫困问题”。为此,他们制定了“先治穷、先治穷、先治愚、先育人、先育人”的工作方针。
国家科委对杨家庄实验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总结试验区经验的基础上,1981年,确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山区科技攻关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区发展研究”,列入“六五”计划。从此,一场大规模、多学科的太行山开发战役在河北省太行山区全面铺开。
1986年2月,太行山开发研究通过国家鉴定。当时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作出指示,要把这个经验推广传播。国务院发来贺电,祝贺教师和科技人员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山区播撒科技火花。“这不仅为太行山区的人民创造了福音...也为其他山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国家科委在贺信中说,这一实践“指出了一条送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新路,即太行山道路”。这就是“太行山路”这个名字的由来。
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五项。1996年,中共宣传部将河北农业大学师生在“太行山道路”实践中的精神品质肯定为“艰苦奋斗、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
“太行山道路”还在不断拓展延伸。“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学校的鲜明特色和优秀传承的现实写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农大人能够更有力地续写这篇文章。”饶桂生说。
从最初的几十人招生到如今的42000人。110年来,河北农业大学培养的30多万毕业生,就像30多万颗种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农大精神播撒在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本文图片由河北农业大学历史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