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陆川县罗珊镇柳岩村的水稻种植大户王永成操作着自己的水稻播种机在稻田里播种。一轮操作下来,和往年相比,省时省力不少。此举引来当地农业专家、业内人士和农民“围观”,大家都称赞他的水稻播种机“厉害”。
一位64岁的农民,没受过什么教育,只会几句话,却能开发出水稻播种机。日前,在陆川县罗珊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黄军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这个“陌生人”。

王永成擅长操作农业机械。

王永成研制的水稻播种机
为了节省人力,种植大户决定自己造水稻播种机。
在王永佳成的大院里,堆放着各种大小不一的农业机械,有犁地的旋耕机、收割水稻的收割机等。,还有各种维修改装设备,堆满了整个院子。简直就是一个农机维修的小作坊,其中放在院子中间的一台履带式农机最为抢眼。这是王永成发明的水稻播种机。
“2015年就有了造水稻播种机的想法,主要是为了省工省时。”王永成介绍,当时他家种了几十公顷水稻,一共10个劳力。农忙的时候,全家人都在忙忙碌碌。当时市场上有旋耕机收割水稻,但没有播种机。因此,对于种植大户王力可永城来说,迫切需要一种高效的水稻播种机。没有现成的,所以王永成决定自己造一个。
然而,王永成没什么文化,只会几个字,更不用说技术了。唯一的好消息是,经过多年的耕作,他能熟练操作各种农业机械,初步了解一些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为了提高开发效率,王永成找来一台旧收割机,把底盘和履带以外的东西拆下来,用作播种机的底座。在此基础上,研制并组装了水稻播种机。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在制作第一台样机的过程中,王永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即制作一台可以直接在田间播种的机器。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实地的实践来检验是否合理可行。”王永成回忆说,很多零件都是组装拆卸,拆卸组装,反复实践后才确定的设计。焊接、切割和改装工作都是由王永成和他的儿子在他们自己的院子里完成的。
历时五年研发成功,申请了四项发明专利。
两年后,第一台样机做出来了,但样机只能算“点唱机”。王永成将原型投入到实地,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幼苗的行距和株距没有控制好,田里水多种子发芽率很低,水少杂草多。实验以失败告终,但王永成并不气馁,坚持研制水稻播种机。
2018年,罗珊镇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黄军在了解到王永成播种机的发展情况后,对王永成进行技术指导,对王永成改良播种机的各种设计进行理论验证和计算,并提出修改方案,共同探讨解决设计和技术问题,使王永成在R&D进程中避免了很多弯路,也进一步加快了R&D进程。两人也在水稻播种机研发的道路上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2020年,经过多次改进,王永成水稻播种机的样机终于确定,并在田间试验,效果良好。2020年12月,王永成作为主要创造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四项发明专利。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接受了这些申请。在水稻播种机的研制过程中,王永成花了20多万元。
水稻播种效率大大提高,大规模生产有望。
王永成研制的水稻播种机被涂成黑色,其体积大约相当于一台小型收割机。机器前面是一个很大的圆形转轴,转轴上绕着一个很薄的刀片,主要用来通过旋转的刀片抓取水田里的泥土。机器的一侧有一根方管,里面有一条传送带,把刀片抓来的泥输送到机器中央,进一步捣碎。
“把秧盘从两边放到机器的中心。机器把秧盘整平后,就播下种子,然后自动整齐地放在田里,播种就完成了。”王永成介绍说,这台机器的效率很高。以前他家10个劳力一天能播1000粒稻种。现在这台机器三个人一个小时就能完成,播种质量也很令人满意。
据了解,在王永成授予的四项发明专利中,主要包括放泥、播种、放秧盘和整机三个方面。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生产水稻播种机的厂家。王永成研制出水稻播种机的消息传出后,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许多农业机械制造商与王永成联系,有意购买发明或合作。
“目前这台机器功能基本完善。如果对一些细节进行优化可能会更好,但这不会影响整机的性能。”王永成表示,未来如果有可能,可以与相关厂商合作,批量生产这种水稻播种机,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记者温益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