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扶拖拉机,是中国农村一个时代的记忆,即使今天,这个名字仍然家喻户晓。然而,这些年来,农村拖拉机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拖拉机的声音,曾经的时代的象征,现在只能留存在回忆中。
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开拖拉机的主力军已经渐渐变老。现在,能够熟练掌握拖拉机,并且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越来越少。农村能够看到的拖拉机大多数都已经锈迹斑斑,很难想象当年它们是农业机械的王者。
在90年代至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前,拖拉机是中国广大农村的重要农业生产工具。当拖拉机成为乡土记忆时,它也反映了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农村和农业社会的变革。经过80年代的摸索和发展,90年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的顶峰和成熟期。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农村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不再单纯依靠土地生活,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土地依附关系瓦解,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不同土地政策更加灵活。
因此,手扶拖拉机是伴随着农业生产活动而出现,并逐渐消失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约在80年代末期,随着新的土地不断开垦,农业增产增收,靠人力和畜力的农业生产力已无法满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带来的农业工具的转变。犁地、耙地、播种、灌溉、收割、打场、脱粒、运输等农业生产环节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很高,在这样的农业生产需要下,拖拉机成为了以农为业的家庭必备。
90年代左右,拖拉机最盛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匹力,一辆要3000-5000元不等。那个年代,这样的价格一户人家往往承担起来比较吃力,家里兄弟多的可以合伙购买。农忙时,轮流使用,农闲时,拖拉机开进机棚里,自家兄弟们共同维护拖拉机,也有开拖拉机出门做生意,跑运输。开拖拉机上公路的人和今天开车一样,都要持证开车,也得有驾照。如果在农田里干活的,只要驾轻就熟即可。
拖拉机是我们这代人的记忆。童年时光,农忙时候,拖拉机不停的穿梭于田野间。大人们忙着农活,我们也帮忙着打下手,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割麦子、掰玉米、起花生等。农活干的差不多时候,也会把弄两把拖拉机。那时开拖拉机有点“上瘾”感觉。收割上来的庄稼摞的高高,为了不倒下来,就要用绳索固定在拖拉机两边。我们就用尽力气拽绳子,回家的路上我们就趴在上面,攥紧绳子,在颠簸的田地里十分危险。遇上拖拉机轮子陷入泥坑,那就是大麻烦,人多了可以推出来,四处无人帮忙了,只能卸车,这也是种田为什么会很辛苦。
农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手扶拖拉机不可避免的淘汰,取而代之份是更专业化、更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职业农机手出现,承包了所有的农业环节。老骥伏枥的拖拉机偶尔出现在田野间,用它高亢的柴油发动机声音诉说着曾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