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米机性能好不好,不仅取决于碾米机本身的性能,还取决于一些人为因素。
1.样机操作员应对试验模型的性能和整个试验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并对各项性能指标的处置有所了解。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大米加工精度的调整,对后续很多指标都有影响。操作人员在操作碾米机时,必须合理考虑加工精度等指标,选择合适的研磨压力。其次,要控制合适的入口流量。流量过大会增加白磨室内的米粒流体密度,增加白磨室内的压力,增加碎米和谷壳量,容易造成堵塞。但流量过小,碾米室内米浆密度过小,无法形成理想的碾白效果,冲击加剧, 导致变白不均匀,碎米增多。此外,米刀间隙的大小以及米辊和米筛的新旧状况对成品米的加工精度都有影响。
2.碾米机检测或测试使用的仪器必须先经过有资质的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并确保在使用有效期内被操作者正确掌握。如果仪器设备经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后有误差修正值,检测数据采集后应根据相应的修正值进行修正,这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忽略。数据读取应避免操作人员的不精确性。比如噪音的测量,操作者身体对声源的反射,都可能造成测试值的误差。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可以将声级计固定在三脚架上,操作者离开声级计一定距离后即可读取数据。在测量碾米机轴承和成品温度方面,根据JB/T9792.3-1999, 试验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出于节约试验成本的考虑,试验中样机的工作时间可能过短,无法使机器的工作温度上升到一个恒定的阶段,此时采集的温度数据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3.成品米的取样成品米的取样必须在加工精度符合要求并稳定进入正常检测流程的情况下进行。JB/T9792.1-1999 DB43/T248-2008中规定的大米加工精度分别为一级和二级。判断加工精度有两种方法:比较法和染色法,比较法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样机在正常测试阶段不能随意调整,以免造成加工精度的不稳定,导致其他指标的变化。
4.在成品米和原粮的抽样检验过程中,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根据GB 1354-2009,米粒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同批次样品米粒平均长度的3/4。在实际操作中,检查人员掌握的尺度是有差异的。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当原粮中的长短粒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时,短粒形的完整米,如果其长度没有达到该批样品中粒的平均长度的3/4,则视为碎米,这显然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