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3日讯(记者周觅)“你看,这是我去年改装的水稻播种综合覆盖机。有了它,以前八个人两天才能完成的事,现在四个人一天就能完成。”水稻种植技术示范员董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笑着说。
董,水稻种植技术示范者。
60岁的董是梧桐河农场有限公司的工人,经营着600多亩稻田,是个老“庄稼把子”。董在几十年的务农生涯中,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不断改进农业机械和农具,方便了职工群众的劳动,为农场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推广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梧桐河农场有限公司加强农业规范化管理,要求整地、秋整地。在检查收割机工作情况时,董受到收割机上筛子的启发,将筛子、液压缸和铲斗组合在一起,通过液压调节筛子的角度,通过机械摇动筛子来完成土壤筛选工作。只需要两个人操作,十几分钟就可以筛选出3立方米的土壤,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前,根据播种机的结构原理,董还改装发明了温室播种机。手扶播种机三个小时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三个小时就能完成。去年1月,董的改良型水稻播种综合覆盖机已获国家专利。
董不仅每年被农场评为优秀党员、工会积极分子、致富能手,还被管理局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农场鼓励并支持他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利用这个平台,董带领一大批劳模为大家推广技术,提高绿色种植水平。董以互联网+的定制农业模式种植水稻。2016-2018年水稻生长期,他给大连、宁波的客户每亩1万元的私人裁缝,每亩效益可达4000元。
董的经历是北大荒农垦集团宝泉岭分局发展现代农业的缩影。目前,农场农机总动力已达12万千瓦,在用机具1.1万台套,其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中型农机具占60%以上。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9%。农场每年承担各级试验示范项目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绿色食品基地认证面积扩大到58万亩,有机食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8万亩。 而且米制品的质量可以追溯到整个地区。科技让宝泉岭的稻田更绿,种植户的生活更美好。
[话题]迈向小康生活